Aodi a1.JPG

傳統漁村雖然已經失去傳統的味道,在澳底漁港兜兜走走看些尋常小景,平淡也是半日人生。

從福隆騎自行車走龍門-鹽寮自行車道過來,先經過古蹟吳沙墓。吳沙(西元17311798)生於清雍正三年,福建漳州漳浦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渡海來台謀生,後成為漢人開墾蘭陽平原的先驅,嘉慶三年去世後,子孫將其葬在澳底海濱,即當年吳沙率眾入墾宜蘭的啟程地。吳沙應對原住民兼用懷柔與武力,論歷史功過要看從誰的立場、誰的角度來詮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其人最終只剩眼前這一坯黃土。

Aodi a2.JPG

 

從吳沙墓順石碇溪堤防騎到海邊,設有涼亭和義士蘇國賢著學生制服的銅像,不外又是一個捨身救溺的故事。

Aodi a3.JPG

 

涼亭旁的海蝕平台混合砂岩和頁岩,退潮時是觀察潮間帶生物不錯的地點,義士像的存在剛好可以提醒遊人大海無情,海濱玩耍還是要心存警戒。

Aodi a4.JPG

Aodi a5.JPG

Aodi a6.JPG

 

砂岩和容易破碎的頁岩紋理和顏色都不相同,彼此交織出現奇特的圖案。

Aodi b1.JPG

Aodi b2.JPG

Aodi b3.JPG

Aodi b4.JPG

Aodi b5.JPG

 

這裡的一小灣白色沙灘是由珊瑚碎片堆成,也有小型石頭土地公廟和只停泊兩三艘小船的漁港。

Aodi b6.JPG

Aodi b7.JPG

Aodi b8.JPG

 

進到鎮裡,澳底香火最旺的寺廟是仁和宮,創建於清道光初年,主祀媽祖,不過建築已是近年翻新。鎮裡找不到幾間傳統民居,只見胡亂種的孤挺花四月正艷。

Aodi c1.JPG

Aodi c2.JPG

Aodi c3.JPG

Aodi c4.JPG

 

來到漁港看起來漁業依舊興盛,有不少漁船停泊,也有外籍漁工。近年風行的壁畫不知何時已爬滿漁港四周的堤防和牆壁,雖然大多畫風粗糙,但拍拍照還是挺活潑。

Aodi d1.JPG

Aodi d2.JPG

Aodi d3.JPG

Aodi d4.JPG

Aodi d5.JPG

Aodi d6.JPG

Aodi d7.JPG

 

堤防外的消波塊上有許多螃蟹和像彈塗魚般的小魚,其實是一種吸盤䲁,隨浪花上礁石覓食。

Aodi e1.JPG

Aodi e2.JPG

 

滴落堤防上的白色鳥屎都挺有藝術性。

Aodi e3.JPG

 

沖上岸的褐藻、紅藻。

Aodi e4.JPG

 

此外就看看野花,依序是台灣佛甲草、牽牛花、濱排草、濱豇豆,都是常見濱海植物,應該沒認錯吧!

Aodi e5.JPG

Aodi e6.JPG

Aodi e7.JPG

Aodi e8.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