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鎮少不了古寺,走訪淡水四座寺廟:鄞山寺、龍山寺、祖師廟、福佑宮。
鄞山寺由閩西汀州人創建於道光二年(1822年),供奉汀州鄉土守護神定光古佛,同時兼作會館功能,寺廟兩廂用來接待同鄉訪客。廟雖小,但兩殿、兩廊、兩護格局緊湊,坐落位置風水傳說屬蛤蟆穴,所以寺前開鑿半月池象徵蛤蟆嘴,寺後挖掘兩口對稱的圓井是蛤蟆眼。可惜現在寺廟後方起了一排高樓,有些礙眼,就算真有風水,也給壞了。
鄞山寺的建築裝飾相當細緻,木雕、石雕、牌匾、彩繪之外,最喜歡是屋脊上的剪黏和泥塑,有些還是道光初建時原物,歲月風霜之姿無可取代。
淡水龍山寺興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主祀觀音,寺廟曾數度重修,連接正殿的拜亭是民國71年才增建,廟側清水街上午仍是熱鬧的傳統市場。
龍山寺比較有意思的部分是所有石柱對聯都以“龍”和“山”二字起頭,入口兩牆雕刻裝飾為「二十四孝」故事,正殿高懸光緒皇帝御書的「慈航普度」牌匾,可以留意一下。
淡水清水巖現所見寺廟建於日治昭和十二年(1937年),起源應該更早,正殿主祀福建泉州安溪的地方守護神清水祖師,原為北宋禪宗高僧。淡水清水巖雖不算古老,傳統工藝仍有可觀之處,許多石雕上的昭和紀年在台灣光復後被刻意鑿去,為一段特別的歷史作見證。
福佑宮是淡水歷史最悠久的寺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動工,嘉慶元年(1796年)完工,正殿主祀媽祖。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曾在滬尾戰役取得勝利,軍民歸功媽祖顯靈相助,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因此奏請光緒皇帝賜匾「翌天昭佑」。去時廟宇看似在整修,屋頂上搭了大棚,無法拍攝全貌,但建築裡外石雕、木雕、磚雕仍然可觀。
淡水老街僅存其名,其實老房子留存沒幾間。
淡水黃昏最絢爛處在夕陽西沉之後,那一片金黃的天光水色,但要好天氣才見得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