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li f1.JPG

從前一系列介紹江南園林時,退思園只簡單帶過,這篇就多放一些照片介紹,連帶也看看現代修建的珍珠塔景園。

蘇州目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九個古典園林分別為: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其中只有留園和退思園不在古城裡,但留園至少就位在閶門外,退思園卻離姑蘇城相當遙遠,當初應該有考量發展同里觀光才選入的吧!反而姑蘇城內同樣小巧的怡園成為遺珠。

退思園名字出自《左傳》句“進思盡忠,退思補故。”,當初主人任蘭生在光緒年間遭人彈劾“盤踞利津、營私肥已。”後罷官歸隱,花十萬兩銀子打造起這座精緻的宅子。不論當時是否是誣陷,家裡有點錢絕對假不了。任蘭生在造園時恐還惦記著官場風光(也或許真的憂國憂民),回鄉才兩年就又捐復官位,趕往安徽上任,沒多久卻因摔馬病死(光緒11年解職,光緒13年捐復,光緒14年卒。),終年51歲。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死得其所?放著剛建好的大宅不住!

蘇州園林從前都是宅園一體,退思園因地制宜,東為園、西為宅,園與宅間有中庭緩衝,宅又分為外宅、內宅兩路,參觀時可留意一下園林與主建之間空間與動線的關係。由於退思園布局有別於中國傳統建築形式,有人便附會退思園因此風水不好,任蘭生才會建好宅子沒多久就掛了,無福消受。我倒是完全不信這一套。以下外宅、內宅、中庭各放一張照片意思意思

Tongli f2.JPG

Tongli f3.JPG

Tongli f4.JPG

 

中庭有一艘旱船和玉蘭、樟樹古木,走進“坐春望月樓”二樓最東側角落的“攬勝閣”,可以居高臨下盡覽東區園林風光。上攬勝閣只能從中庭的坐春望月樓,攬勝閣的下層開口卻是在東園池畔一角,構思挺巧妙。

Tongli f5.JPG

Tongli f6.JPG

 

進入東園所有亭台樓閣與山石、迴廊全環水佈置,在有限空間內營造出如此山水,在造園技藝沒落的清末也算是難得了,可惜大陸現代景區討人厭的紅燈籠如影隨形依舊四處張掛,有些刺眼

Tongli f7.JPG

Tongli f8.JPG

Tongli g1.JPG

Tongli g2.JPG

Tongli g3.JPG

Tongli g4.JPG

 

古典園林裡也有許多抽象美學,石景常常便是。“老人峰”是一塊巨大的太湖石,頂端補綴有似昂首龜型的靈璧石,混若天成,遠望據說又像一駐足老人,龜與老人都給人長壽的寓意。

Tongli g5.JPG

Tongli g5a.JPG

 

“退思草堂”是池畔最大的建築,鴛鴦廳的廳後有趙孟頫的《歸去來辭》碑拓。廳前貼水露台穩重中帶有輕盈效果,可觀魚、環顧全園,總想像也是戶外夜宴的好地點。

Tongli h1.JPG

Tongli h2.JPG

Tongli h3.JPG

Tongli h4.JPG

 

園小便利用鏡子反射來增加景深,同時又能營造出虛實交替效果。在“菰雨生涼軒”和“水香榭”都能見到大鏡面的運用。

Tongli g7.JPG

Tongli g8.JPG

Tongli g9.JPG

 

園內曲廊從園外看是牆,九面漏窗中央各有一字,合起來是“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曲廊盡頭也有一園門,走出回首望門上寫著“留人”兩字。古典園林總有太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Tongli h5.JPG

Tongli h6.JPG

Tongli h8.JPG

 

登樓的假山石階和在空間死角營造的瓶門石筍小景。

Tongli g6.JPG

Tongli h7.JPG

 

珍珠塔景園是同里近年全新打造的景點,包括陳御史府、祠堂、戲台、河道、庭園都是現代仿古作品,景區內的真古蹟可能不足百分之一、二,比如宅內的一口明代古井或是庭園裡一棟清代小樓“如古齋”。

至於為何名為“珍珠塔”,來源是發生於同里的民間故事,因被戲劇、彈詞採用而廣為流傳。劇情主線簡單俗套,就一對年輕男女談戀愛卻因階級落差被父母拆散,小姐後來偷了家中寶物珍珠塔贈予情人,助他進京趕考,最後男方高中狀元,衣錦還鄉,有情人終成眷屬。

據說同里當初花了兩千多萬人民幣修建這處景點,中國的仿古建築通常都有粗枝濫造、制式不成規矩的問題,珍珠塔景園相較許多仿古園區已經算比較好,若不深入細節,遠觀園林還蠻像那麼一回事!加上水面比退思園大許多,遊人卻相對少,黃昏來走走逛逛還可以。若願意用心比較一下新、舊園林所差的意境和韻味在哪,收穫就更大了。

Tongli i1.JPG

Tongli i2.JPG

Tongli i3.JPG

Tongli i4.JPG

Tongli i5.JPG

Tongli i6.JPG

Tongli i7.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