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房子雖然找不到了,同樣鄰近趵突泉的元代萬竹園舊址歷經多次興廢倒是留存下來,成為趵突泉公園西南角的一處園內園。
元代「萬竹園」因竹多得名,明隆慶年間大學士殷士儋歸隱重修為「通樂園」,明末淪為菜圃,清康熙年間濟南詩人王苹購入建有書齋「二十四泉草堂」,清末再度荒廢,民國初年軍閥人物曾任山東督軍的張懷芝在此營造公館,整修為俗稱的「張家花園」,大約就是今日所見模樣(從前正門在南面,可惜修馬路時遭拆除。)。
萬竹園在七、八百年時光流轉後,大概和最初已經沒有分毫相似,不變的唯有泉水,東高泉、白雲泉、望水泉仍在,其中望水泉在金代《名泉碑》七十二處名泉中名列第二十四,清代「二十四泉草堂」書齋想必當時就設在泉邊。
花園裡的奇石“白雲峰”和“壽石”。
望水泉三面以牆為池壁,池上橫跨三孔石橋,過石橋入後院另有一處院落更直接以池塘為庭,池中橋上建愛荷亭,楹聯寫著「芳溢蒼宇無相意,花歸蓮房有苦心。」,布局相當特別。
其他院落各以植物為題:石榴院、玉蘭院、杏院、海棠院、木瓜院,加上愛荷亭賞荷,一年大部分季節都有花開。
建築細節部分,各類吉祥寓意的石雕和木雕都挺精緻,值得留意。據說張家花園當初集各地能工巧匠耗費十年結合北方合院建築、南方園林造景和濟南天然湧泉特色打造而成,此時已進入民國,這座大宅也能算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抹餘輝了。
萬竹園東路建築現闢為國畫大師李苦禪(1899-1983年)的紀念館,有十幾個展廳陳列上百件書畫,包括畫家於84歲高齡時繪製的大型作品《盛夏圖》,面積達21平方米。因為喜歡專題畫展,趵突泉公園有了萬竹園和李苦禪紀念館,40塊人民幣門票(2018年)便不覺得貴,還會推薦朋友到來濟南一定別錯過。
菊花、梅花、荷花。
李苦禪是齊白石的弟子,寫意風格略有相通。展廳以花鳥圖為多,由各種鳥分任主角。每回看畫都想我應該去學畫打發時間兼修身養性,不過想歸想很難付諸行動。特別是書法很差的人能畫國畫嗎?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