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溪包車到近郊石寶山探訪石鐘寺和寶相寺。
經過沙溪北郊甸頭村先看看慈蔭庵。小村古寺是當地人求子的地方,所以殿內有尊新塑、粗糙的送子觀音。
石寶山景區擁有丹霞地貌奇岩景觀,裂紋如龜甲的岩石相當特殊。登高眺望層層疊疊遠山和散落山谷的村莊,風景蠻不錯。
石寶山景區除了自然風光,更重要是擁有南詔、大理國時期(西元738–1253年)留下的石鐘山石窟摩崖雕刻。雖然數量與精緻度無法和敦煌、龍門、雲岡、麥積山、大足等石窟相比,但感謝金庸的《天龍八部》小說和相關影視作品讓群眾對大理國耳熟能詳,充滿好奇,偏南詔、大理國留下的歷史遺跡又少,石鐘山石窟就更物以稀為貴了。
石鐘山石窟雕刻主要分布在獅子關、石鐘寺、沙登菁三個點,沙登菁有點遠,時間不夠只能放棄。石鐘寺則擁有最精彩作品,可惜幾座主窟並不允許拍照。
從獅子關眺望石鐘寺。
第八號窟雕刻於大理國盛德四年(西元1179年),石窟正中央為源自白族傳統生殖崇拜的女性生殖器“阿姎白”。佛教密宗思想在大理國也曾流傳,頗能融合白族的原始信仰,今人看見這樣的佛窟不必大驚小怪。
第七號窟的甘露觀音。
帶有唐代風格的斑駁壁畫。
第十號窟觀音化現梵僧造像。
明代遊人過獅子關題刻。
石寶山景點相當分散,從石鐘寺前往明代古寺寶相寺還有六、七公里距離。寺廟只要被修過的地方都顯得粗糙,大殿新塑佛像工藝同樣很抱歉,文物保護意識極待提升,但這是2006年的偏鄉你奈他何。
走到崖壁方能找出較多古意,但也開始出現新修佛像,伴隨四處遊人胡亂塗鴉,真讓人難受。找僧人聊天,口音卻幾乎無法溝通。
看似還不夠古老的韋馱卻已經崩壞到手臂內塑形的麻繩都露出來,一身蒼白無言在崖壁邊微笑站著,讓人想保護他,而不是被他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