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 o1.JPG  

檳城曾是孫中山先生的海外重要革命基地,並有幾棟華人富賈的大宅值得參觀。

 

孫中山先生第一次來到檳城是在1905年,檳榔嶼同盟會就此成立,隨後幾年先生多次前來發表演說招募同志並籌湊革命經費,1908年建立「檳城閱書報社」、1910年創刊「光華日報」,革命勢力在檳城可說是一路壯大。但截至1910年中,大型革命起義已經失敗九次。當孫中山先生1910719日又來到檳城時,據說募款已不如從前順利,原計畫停留三個月時間也延長到快五個月。當年11月中在此召開“庇能會議”策劃次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最後仍以失敗告終,隨之而來的武昌辛亥雙十革命成功反倒讓人意外。(歷史上太多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的案例,精心謀劃老是失敗,真正成功還得要靠機運與偶然。)

 

在檳城打銅仔街一排平凡的雙層樓排屋中,120號曾是檳城閱書報社舊址(1909年遷至此)。排屋大約建於18751880年前後,為當時流行的一樓店鋪、二樓居住的商賈人家。120號現作為「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一樓可以參觀,門票只需5馬幣(2018),平日很少遊客,須按電鈴讓人來開門。

 

入內空間不大,依序為前廳、一天井、後廳、二天井、廚房,只展些簡單的革命文宣資料。但想想19101114日孫中山先生便在此發表演說為黃花崗起義進行第一次募款,並當場獲得八千大洋響應,歷史味多足啊!當時檳城有些熱血分子為支持革命連父母留下的祖產房屋都能變賣,只不過百年光陰,從前人們的心志,現在人怕已經很難體會。

GT o2.JPG

 

GT o3.JPG

 

GT o4.JPG

 

GT o5.JPG  

 

檳城孫中山先生曾留下足跡的歷史建物還有多處。比如先生首入檳城居住的小蘭亭俱樂部曾為檳城閱書報社初址,現為「檳城孫中山紀念館」使用,只路過沒進去參觀。

GT o6.JPG  

 

張弼士故居建於19世紀末,其人(18411916)曾為清朝駐檳城第一任領事,號稱南洋首富,其屋因建築遍體藍色,現暱稱為藍色大屋。由於已改裝為高檔精品旅館,一天只開放二場導覽參觀,室內還不能拍照,所以也只路過拍拍外觀而已。

GT o7.JPG

 

GT o8.JPG

 

GT o9.JPG

 

GT o10.JPG  

 

藍色大屋之外還有一棟綠色大屋,同樣建於19世紀末,原名「海記棧」,為投資礦業致富的華裔領袖鄭景貴(18211901)故居。從前海外各地華裔領袖大多為幫會首領,鄭景貴曾被英國殖民政府授予“甲必丹”頭銜,為洋人推行僑領制度的正式官方封號,簡單說也就是一種以夷制夷的管理方式。現綠色大屋為僑生博物館(或稱娘惹博物館)使用。

 

當時檳城有錢華人的房子都是中西合壁,綠色大屋的陽台和天井鑄鐵欄杆便帶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風格。

GT p1.JPG

 

GT p2.JPG

 

GT p3.JPG

 

GT p4.JPG

 

GT p5.JPG

 

GT p6.JPG  

 

中西混雜的華麗作派實在不是我能欣賞的風格,晚清流行的螺钿傢俱也很難讓人喜愛,但這就是殖民年代富豪的印記,若看重文化這東西來檳城總要到這裡走一遭。

GT p7.JPG

 

GT p8.JPG

 

GT p9.JPG

 

GT p10.JPG

 

GT p11.JPG

 

GT p12.JPG  

 

除了各種古典家具,收藏品同樣讓人眼花撩亂,瓷器、玻璃、織物之外,也有串珠、首飾、金銀器等。

GT q1.JPG

 

GT q2.JPG

 

GT q3.JPG

 

GT q4.JPG

 

GT q5.JPG  

 

鄭景貴興建洋樓「海記棧」後,又在相鄰一旁建起中式的「慎之家塾」。雖名為家塾主要還是作為一座祠堂,而且是所謂的「生祠」,即主人還在世時就先建好,留給後代祭祀他使用。海記棧連通慎之家塾的小側門不太明顯,可別錯過了,建築裡外的陶藝、灰塑、雕刻裝飾以及土地公的磚雕神龕都值得看看(建築形式不妨和上篇相比一下,龍山堂邱公司為閩南風格,慎之家塾則為廣州地區的風格。)

GT q6.JPG

 

GT q7.JPG

 

GT q8.JPG

 

GT q9.JPG

 

GT q10.JPG

 

GT q11.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