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閬的讀音同浪)位在四川盆地東北邊嘉陵江畔,戰國時期已設有閬中縣,歷史可謂久遠,但今日見到的當然主要是明清格局。
閬中規模不及平遙、麗江,也不如徽州古村落有味道,但歷史街區保存相當完整,還有大約1.8平方公里。2007年來時已開發旅遊,但尚未興盛,信步瀏覽街頭民生,有時光倒流的感覺,並非回到封建時代,更像民國初期氛圍。
古街有兩座過街樓,分別是中天樓和華光樓,據說都從唐朝就開始有了。中天樓民國時期毀去,2006年重建,已不是古蹟。華光樓則是在清道光年間失火後,同治年間又重建,相對有歷史價值。
閬中留有多棟從前的合院大宅門,比如杜家大院、秦家大院、孔家大院、李家大院、馬家大院、田家大院、張家大院等等,從不同姓氏也可以想見從前各地商人聚集的盛況,有人致富便落地生根,一宅一院背後都是故事。
許多大院仍是民間大雜院,多戶雜居,無法參觀。但也有大院已改裝客棧經營,古意的建築,濃綠的天井,房裡有現代化衛浴設備,算是不錯體驗。不過前提是不要碰到其他吵雜的住客,老房子隔音很差,只要幾個人在天井聊天就能打破一宅寧靜。
觀音寺原為唐代開元寺,現為明代格局,留有天王殿、羅漢殿、大雄殿和一口松花井(井上建有松華亭)。去時觀音寺奇怪的處於保寧醋廠內,據說能釀出名醋,甘冽的松花井水功不可沒。醋廠設有博物館,瞭解一下古法釀醋,又長點知識。
古鎮除了中國廟宇,也有清真寺和教堂。閬中清真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中式建築。教堂則以聖約翰大教堂(福音堂)規模最大,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待建成已進入民國,曾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基督教會。此外也路過其他規模較小的教堂。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裔孫華哲·阿卜杜拉希來到閬中傳教,五年後在此過世便葬於古城東北蟠龍山南麓,弟子建“久照亭”逐漸發展成由山門、照壁、牌坊、大殿(即久照亭)、花廳、陵園組成的建築群,成為一處穆斯林聖地,名為巴巴寺(巴巴是阿拉伯語中祖先、師祖的意思)。巴巴寺建築風格挺有特色,磚雕也相當精美,但終究是一處墓地,肅穆中難免有陰森感。
舊城內的古蹟雖然都不算特別了不得,整體古意還算讓人喜歡,當地傳統食物也很加分,像什麼“涼麵熱著吃”的蓋澆麵,和涼粉、饃饃、醋飲、桂花酒以及種種清真小吃。最後放張貢院和柳樹井,其他古蹟下篇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