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 h1.JPG  

檳城是一座以殖民地港口發展起來的城鎮,擁有多元種族與文化。老城區留有眾多殖民時期的教堂、洋房、機構,也有清真寺、印度廟和中國的宗祠、會館、書院、寺廟等建築。

 

19世紀初從木造改為石造的碉堡和砲台(Fort Cornwallis)猶存。這裡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長Francis Light1786年登島所在。

GT h2.JPG

 

GT h3.JPG  

 

碉堡周圍有英式大會堂(City Hall, 1903)、市政廳(Town Hall, 1880)、鐘樓(1897)

GT h4.JPG

 

GT h5.JPG

 

GT h6.JPG  

 

檳城老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歷史建築都有簡介牌。其他的教堂、洋房、機構就不細說了。

GT h7.JPG

 

GT h8.JPG

 

GT h9.JPG

 

GT h10.JPG

 

GT h11.JPG

 

GT h12.JPG  

 

新教墓園裡的基督徒墳墓大多立於19世紀,不乏十幾、二十歲就客死異鄉的年輕人,我偶而會讀讀墓碑猜想別人的人生。最突兀的是兩座光緒年間的中國墳,據說是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逃亡來到檳城的中國基督徒。

GT h13.JPG

 

GT h15.JPG  

 

三座始建於19世紀初的清真寺。

GT i1.JPG

 

GT i2.JPG

 

GT i3.JPG

 

GT i4.JPG  

 

小印度區的印度廟(Sri Mariamman Temple, 1883)

GT i5.JPG

 

GT i6.JPG  

 

大樹下供奉象頭神的印度神龕香火很旺。華人便推出媽祖和觀音在一旁抗衡,以前來可沒見這樣。

GT i7.JPG

 

GT i8.JPG  

 

檳城華裔(主要來自福建、廣東和海南)佔人口比例將近45%,老城區中華文化比重自然也相對顯著。街頭巷尾到處可見中國廟宇,大多都始建於19世紀,後世再重修、重建。

 

印度象頭神神龕一旁便是檳城華人香火最旺的觀音亭。

GT j1.JPG

 

GT j2.JPG  

 

福德正神廟為雙層式廟宇,樓上供奉神農。這裡的土地公一般暱稱為大伯公(閩南語發音)

GT j3.JPG

 

GT j4.JPG  

 

魯班廟,從前木工行業的祖師爺。

GT j5.JPG

 

GT j6.JPG

 

GT j7.JPG  

 

韓江家廟也是潮州會館,前堂供奉玄天上帝,後堂供奉潮州祖先牌位。

GT j8.JPG

 

GT j9.JPG  

 

五福書院創立於1819年,可算是馬來西亞的第一間華人學校。

GT j10.JPG

 

GT j11.JPG  

 

天后宮原為瓊州會館,為海南移民供奉的媽祖。

GT j12.JPG

 

GT j13.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