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賈武爾(Thanjavur舊名Tanjore因此或譯為坦焦爾)曾是朱羅王朝(Chola Dynasty)國都所在,留下的大廟“Brihadiswara Temple”若有幸拜訪絕對會過目難忘。
自稱為太陽族後裔的朱羅人起源並不清楚,最初可能是臣服於帕拉瓦王朝的小城邦,西元850年前後帕拉瓦王朝瓦解時趁亂崛起,佔領坦焦武爾地區建立王朝。
西元985年,羅茶羅乍(Raja Raja)國王登基,在位期間四處爭戰,不但全盤控制南印度區域,還揮軍跨海攻打錫蘭(今日的斯里蘭卡),朱羅王朝終成為強盛帝國。西元1014年羅茶羅乍國王過世,繼位的拉真陀羅(Rajendra I)國王延續父親戰功,除再度入侵錫蘭,並派遣海軍征服當時統治馬來半島與蘇門達臘的室利佛逝王朝,朱羅王朝國勢達到顛峰。
雖成一方霸主,朱羅王朝除了一些寺廟銘文,留下的歷史記載並不多。11世紀的盛世期間,朱羅王朝曾派遣使節拜訪中國,因此今人也能從中國留下的一些文字記錄一窺朱羅王朝風貌。
西元11世紀正值中國北宋時期,當時中土稱朱羅王朝為注輦國,根據宋史記載,羅茶羅乍國王是最早派遣使節拜訪中國的朱羅王朝君主。他派出的52位使節,共花1150天才抵達廣州。西元101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正式朝貢,隔年啟程返國。此後在1020、1033、1077年陸續有注輦國使者來訪。這些使者帶來的貢品包括珍珠、香藥、象牙、犀角等,宋朝也回贈大量禮物,包括衣飾、器皿和白銀。
宋朝當時主要國際港口之一的泉州,有位名叫趙汝适的官員,曾將他聽聞的異國風土民情記載下來,著作「諸蕃志」一書,其中注輦國部分,除描述地理位置、物產、城市風貌,也談到部分制度與戰爭方式。比如說,在刑罰方面,輕罪接受鞭打,重罪會被斬首或施行由大象踐踏的酷刑。當時戰爭中大象是前鋒主力,注輦國共可以動用六萬頭戰象,象背上架有小屋,載著戰士,他們離敵人遠時使用弓箭,靠近時改使用長矛。若戰爭獲勝,連大象都會被賜予封號加以表揚。
年輕時相對有求知慾,2001年從南印回來還真買了一本諸蕃志來讀。2008年再去南印旅遊也沒錯過坦賈武爾,有感覺我會再去第三回吧!
朱羅王朝初期只建造小型石砌神廟,要到羅茶羅乍國王開啟帝國時期,累積財富和勞動力後才開始進行大型建築計劃。在南印度的寺廟建築史上朱羅王朝可謂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既將帕拉瓦王朝的建築美學加以發揚光大,也對後世演變產生深遠影響。
坦焦武爾的溼婆神廟落成於1010年,說是寺廟也像一座大型城堡,擁有城牆與護城河防護。進入城牆後,還要通過兩座塔門才到達神廟坐落的長方形中庭。
中庭長約150公尺,寬約75公尺,四面有柱廊環繞,神廟位在中庭中央,由玉米狀高塔的主殿和前廳組成,塔高約66公尺。神廟前方有濕婆神的坐騎守護,聖牛高3.7公尺,長約6公尺,重25噸,由單一石塊雕刻而成。主殿內供奉一根直徑7公尺,高4公尺的大林伽。
神廟高塔最上方的頂石由一塊重達80噸的單石雕刻而成。在沒有重機械的時代,這塊單石是如何抬高到近60幾公尺高的地方安置呢?根據當地傳說,當時是架設木架斜坡道,再利用牛隻或大象拉動滾木上的石材。不過大部分學者並不認同這個說法,主要因為木架很難承受80噸單石的運送(還要加上大象)。
今日比較被認同的理論是:神廟塔頂單石是利用土石修建的直式坡道來搬運。坦焦武爾神廟的塔頂單石來自4公里外的採石場,當時的直坡道可能便一直連接到這裡。建造坡道的土石來自開挖大型蓄水庫的工程,等神廟完成後,土石再被運回蓄水庫後方,形成小山丘。(這種以土石坡道運送石材的方式在中央邦博傑普“Bhojpur”一座未完工的11世紀濕婆神廟意外保存下實證,以前介紹過,有興趣可以去看照片。)
神廟裡外自是滿牆神佛,因為建築尺度大,因此有許多大件神像,包括濕婆神的各類舞姿。
主神廟旁還有一棟小神廟,同樣的精雕細鑿,但沒那麼高,肉眼欣賞屋頂雕飾也就看的更清楚些。
中庭四周柱廊供奉許多代表溼婆神的林伽。
前一篇提到的岡蓋康達喬拉普蘭(Gangakonda Cholapuram)神廟由拉真陀羅國王完成於1030年,規模僅次於坦賈武爾。達拉蘇蘭(Dharasuram)神廟則由羅茶羅乍二世完成於12世紀中,應算是朱羅王朝最後的建築傑作。這三座寺廟各有千秋,時間有限的人若只能看一座,那就來坦賈武爾吧!除了看建築,這裡遊客與信徒川流不息,也是看人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