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拉(Agra)的泰姬瑪哈陵大概是印度最具知名度和觀光效益的建築古蹟,為蒙兀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賈罕(Shah Jahan, 1592~1666年)為愛妻所興建的陵寢。
西元1612年沙賈罕和波斯公主亞曼珠結婚,兩人恩愛生活,即便沙賈罕對外征戰或因王位爭奪而流亡時都形影不離。沙賈罕登基後將她封為瑪塔姬瑪哈(Mumtaz Mahal),意思是皇宮妻妾中的精選,標榜皇后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瑪塔姬瑪哈一連為沙賈罕生下13位子女,在第14胎時不幸難產過世,據說傷心欲絕的沙賈罕因此數週無法上朝議事,髮鬚很快轉為灰白。他想打造一座前所未有的美麗陵寢作為最終禮物送給妻子,便下令向世界各地知名建築師徵求設計(可說是17世紀的國際標),最終來至土耳其的烏斯塔德伊薩勝出,在瑪塔姬瑪哈過世的隔年,也就是西元1632年,泰姬瑪哈陵在亞穆納河畔開始動工興建。
泰姬瑪哈陵格局龐大,除了陵寢,還包括門牆、清真寺及庭園。來自印度、波斯、中亞各地的珠寶設計師、書法家、建築師、石雕巧匠等專業人士,加上國內募集的一般勞工,形成約2萬人的龐大隊伍參與工程。單陵寢主體就花12年才完成,後續大門、清真寺等周邊建築及庭園修建,又再耗去10年光陰,整座泰姬瑪哈陵的施工期總計22年。多年前便有人估計以當時工程造價換算為近代幣值至少需要2~3億美元,建成後,國家每年還要編列30個村鎮的稅收來維養陵寢,絕對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大工程。
已經第二回到阿格拉,趕早進去參觀,有金黃晨曦。很難想像一開門迎客就有人山人海蜂擁而入,還好陵區夠大。
稍晚晨光退去,建築恢復潔白。陵寢主體建在邊長各95.5公尺的正方形平台上,四個角落各有一個裝飾性的宣禮塔,高達40公尺,用途是平衡視覺,好降低陵寢大圓頂的沉重感。當時缺乏起重機械,據說建造中央圓頂時,運送石塊到達拱頂高度的坡道就長達3公里。
走近陵寢細看,所有門扉、窗櫺都以白色大理石縷空雕成,牆面飾以眾多浮雕,而鑲嵌工藝更為精細,可蘭經文使用黑色大理石,一些幾何、花草圖案除了選用有色石材,也用上較貴重的半寶石如水晶、翡翠、珊瑚、瑪瑙等。因此泰姬瑪哈陵才贏得“以白色大理石寫成的詩篇”、“像個大型珠寶盒”等詞藻讚美。
看圖片泰姬瑪哈陵或許聖潔美麗依舊,但事實上從上世紀中開始,建築已飽受環境污染威脅。除了早期燃煤火車、現代汽機車、大量觀光客形成的污染源,印度政府在阿格拉近郊成立工業區及煉油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硫更對石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因為二氧化硫與溼氣結合便成硫酸,泰姬瑪哈陵像患上皮膚病一般,部份白色大理石逐漸轉為黃褐、灰黑,質地也變得脆弱。不知道近年改善成果如何。
陵寢西邊有紅色砂岩的清真寺,東邊對稱的建築並無法面對麥加方向,是為平衡與美觀而建。砂岩的花卉浮雕和拱頂裝飾一點不輸陵寢主體。
蒙兀兒帝國的庭園深受波斯風格影響,偏好純粹幾何形設計,常以橫向及縱向兩條主要步道將花園分成對稱的四等份,同時為抵抗印度當地的熱與塵,庭園中一定少不了噴泉、水道和水池。在泰姬瑪哈陵就可以欣賞到這些設計。從前庭園裡的水是利用駱駝或牛拉動汲水設備,將亞穆納河河水收集到庭園四周圍牆上的水庫,再利用高度落差及鐵管送水到水道和噴泉,相當精巧。現在用電反而難得見到噴泉噴水。
泰姬瑪哈陵的大門和圍牆上的亭閣也都以紅色砂岩為主要建材,大理石只作為裝飾點綴。
蒙兀兒王朝歷史中曾發生許多王室骨肉相殘事件。沙賈罕年輕時為繼承王位殺掉自己兄弟,年老時因獨寵長子,又引發三太子歐朗傑伯(Aurangzeb)叛亂。歐朗傑伯謀殺所有兄弟,將沙賈罕囚禁在阿格拉城堡中,只留下一位姊姊陪伴老邁父親。
傳說沙賈罕在泰姬瑪哈陵建成後,曾有計畫在亞穆納河對岸為自己興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寢,再用橋樑將兩座陵寢連接起來,但還沒付諸實行就遭兒子囚禁,從此只能從阿格拉堡的窗口遙望泰姬瑪哈陵,7年後抑鬱以終。沙賈罕死後就被安置在泰姬瑪哈陵中,並沒有另建陵寢。
說到這些是為了提醒大家,泰姬瑪哈陵除了進入參觀,從阿格拉堡或亞穆納河對岸眺望也相當美妙。不論任何角度、遠近距離,欣賞泰姬瑪哈陵可說都無審美死角,真的很難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