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一次去桂林,市區最有印象的景點是「桂海碑林」。高鐵通車後2015年底重訪桂林又再去一次。碑林仍在七星公園裡,翻出資料比對一下,從前公園20元人民幣的門票已經變成75塊錢,大陸物價翻倍的漲,已無法判斷合不合理,只覺得貴。
七星公園位於漓江東岸,主要入口在花橋,說是宋代石橋,其實已是近代新修。
一座城市公園收這麼貴的門票,總要有些作為,可能因此出現樹幹彩繪,值得嗎?七星公園裡最知名的景點「七星岩溶洞」還需要另外購票,自然也不便宜,對燈光閃爍的岩洞本就興趣不大,兩回都略過。
過花橋,看地圖辨明方向,直接往桂海碑林走。碑刻分布在龍隱洞、龍隱岩兩處地方,總數超過200幅,其中過半為宋碑。
龍隱洞為一臨河山麓穿洞,碑在兩壁上,真可惜現代人已無法在此秉燭夜遊、泛舟賞月。
龍隱洞、龍隱岩原建有寺廟、亭閣,早已毀,今人多事擺上幾尊佛像。文革期間桂林大約屬於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破壞相對北方地區輕微,因此市區幾處碑刻勝地大多保存良好。初見龍隱岩的人很難不為這裡的碑刻布局感到震撼。
龍隱岩年代最早的一方碑簡單寫著「孫沔朱壽隆胡揆陳欽明同遊皇祐癸巳二月」,相當現代人某某到此一遊的塗鴉,時為西元1053年。
蔡京書寫的《元祐黨籍》碑為北宋黨爭實錄,上頭能看到司馬光、蘇軾、秦觀、文彥博、黃庭堅等熟悉的名字,共309人被列為元祐奸黨。
清朝康有為曾在桂林講學,看過《元祐黨籍》碑便寫篇題記刻在一旁,幾年後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所書被視為“逆跡”鑿毀,成為下面模樣。
清康熙四年(西元1665年)刻的男像觀音,眉間多一隻眼,嘴唇上兩撇鬍鬚,頭頂現出三個不同時期法相。
北宋石曼卿《餞葉道卿題名》碑上共66個顏筋柳骨大字。很奇怪自己小時候那麼討厭寫書法,怎麼現在喜歡看這些。
清朝王靜山創作的“佛”字書畫一體,都說遠看像一個擎香跪拜的老婦人形象。
龍隱岩除了垂直面石壁上滿是碑刻,連岩洞窟頂都有兩方長度達2公尺的大型宋碑,號稱“天碑”,需仰頭才能欣賞,比較罕見。
其他一些石牌坊、石像生、石馬、石塔等,就是他處移來保存的文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