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豐鎬,秦代的咸陽,大漢、隋、唐時期的長安城,今日名稱都叫西安。古中國的千年帝都,華夏文明的核心城市,大陸再沒那座古都的歷史輝煌能超越過它。
一般定義絲路大多自西元前2世紀西漢派張騫出使西域說起,長安城理所當然成為絲路的起點。我這個現代人從北京搭飛機到烏魯木齊再往回走,西安便成為旅程的終點。數數我居然已經到過西安六回,除了兩趟專程玩西安和近郊,到西藏、走絲路、遊陝北,還有一次前往山西南部都曾在西安落腳。
六回西安,碑林就進去過四次。西安碑林為文廟舊址,唐末、北宋開始將重要碑石集中到此保存,後世陸續增添,規模越來越大,到清初始稱“碑林”,名氣比文廟還響亮。現在到碑林除了看碑,行走在安靜院落間也感覺好有文藝氣息。
進入碑廊前會先注意到一匹大夏石馬和西元745年唐玄宗以隸書寫成的名碑《石台孝經》。
碑廊裡有許多名碑,比如歷史課本都讀過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還有更多名家字跡,比如顏真卿、柳公權等。跨越兩千多年歷史的上千方碑石是怎樣都看不完的,所以才能一去再去。
唐李陽冰的篆書:
宋初郭忠恕古、篆、隸三體的陰符經:
唐顏真卿楷書:
唐興慶宮圖:
除了碑石和墓誌,西安碑林現還有石刻藝術展室,陳列漢、唐的墓室的石棺、雕刻,以及神道上的神獸、石像生,也有佛、道造像。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六塊青石戰馬浮雕《昭陵六駿》是隨其征戰、協助建國有功的六匹座騎,可惜比較完整的兩匹現收藏於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現場只能擺放以下兩幅複製品,其他四匹好殘缺。
有一次去碑林看到五代馮暉墓彩繪磚雕展出,包括男女樂工和舞者,箜篌、琵琶、拍板、排簫、方響、笛子、腰鼓、大鼓、笙等樂器,幾乎快能聽出樂聲,畫面真是相當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