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價奇高的英國,許多公立博物館和美術館卻都免費開放,藏品為國際水平,英文解說又能看懂,只要進到博物館通常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卡地夫的威爾斯國立博物館暨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 Gallery of Wales)就位在市政廳旁,法院、市政廳、博物館雄偉並列成一線。逛街耽擱了時間,進館只能專心近代畫一區,這裡並沒有直接規定開放或禁止拍照,而是每幅畫分別標示可拍或不可拍,不知道標準為何。
單莫內的畫就拍了八幅,多麼豐盛呵。記得多年前曾在台北買票看莫內展,當時現場的人山人海真是駭人,都不知道要如何賞畫,從此對台灣辦的西洋畫展失去興趣。既然有能力到歐洲逛博物館,何必在台灣湊熱鬧。特別像莫內這樣長壽又多產的畫家,作品在歐洲幾乎無處不在,單睡蓮系列就有250幅上下。請相信在冷清空曠的館內保持一點距離安靜欣賞莫內睡蓮會額外動人。
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難得看到米勒的風景畫(好大的風),還有一幅尚未完成的農民一家三口,因為還沒畫完,所以顏色沒那麼凝重暗沉。再次聲明,拍照只為留個記憶,照片真的無法反應油畫的質感和正確色澤。
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雷諾瓦展品中也有一幅未完成的藍色少女,剛好可以和另一幅盛裝的藍衣女演員比較筆觸。
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西斯萊(Alfred Sisley, 1839~1899):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
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亨利.方坦拉圖爾(Henri Fantin-Latour, 1836~1904):
奧諾雷.杜米埃(Honore Daumier, 1808~1879):
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
克里斯多夫.伍德(Christopher Wood, 1901~1930):賣毯子的人。早夭的英國畫家。
古典繪畫來不及看,這裡只放一幅法國十七世紀畫家勒南兄弟(Le Nain Brothers)的畫作,主題是牌桌上的爭端。三位兄弟共同經營畫室,統一署名。所以畫作總無法分出是誰的作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