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遺址位於三門峽市區西南邊不遠處,遺址下層為距今6000~5500年前仰韶文化中期類型,上層則為距今4900~4800龍山文化早期類型,讓兩種文化的過渡與銜接有了實證。
廟底溝遺址最早考古發掘於1956年至1957年。2002年配合三門峽市城區擴大發展再次進行搶救性挖掘,包括房屋遺跡、灰坑、窯址、墓葬等,出土豐富文物,於是便將遺址核心區域設為考古遺址公園保護,並就地興建專題博物館「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於2021年10月17日正式開幕。
住的旅館離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很近,走路5分鐘就到了,所以一早就逛過來。博物館前種了一大片亂子草,滿眼粉紅挺好看。不過考古遺址都重新覆蓋到地底,並沒見到考古現場展示,純粹就是座大公園。公園裡比較特別的是一道大土溝,土溝崖上有座寺廟,猜想“廟底溝”地名就是這麼叫來的。
走進博物館大廳裡頭有新石器時代先民氏族大型雕塑,巨大的白色穹頂則仿自廟底溝彩陶紋飾。看介紹,館內展出約4000件仰韶文化考古文物,七成以上為近年發掘成果,數量與質量都很不錯,展示、燈光、說明也做得很好。但或許因為是開幕於新冠疫情間的2021年,知名度並不高,雖然免費都沒見幾名遊客,參觀過程一直呈現工作人員比參觀者還多的狀況,許多大廳都是我一人獨覽(2023年11月),真覺得挺可惜,這麼好一座博物館。
博物館除廟底溝遺址發掘成果,也包含其他地區不同仰韶文化類型考古文物,許多物件挺有意思,挑一些簡單介紹。
仰韶文化之前,黃河中游地區裴李崗文化(約距今9000~7000年前)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裴李崗文化的叉型骨器。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因為是磨彩陶顏料使用,因此染上紅色。
仰韶文化城烟遺址甕棺群。
石網墜和陶紡輪分別代表仰韶文化的“漁”與“織”。
石球配合圖示終於理解它的用法。
西坡遺址發掘的各種骨簪。
仰韶文化早期便已掌握建築夯土技術,底董遺址夯土遺跡是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夯土,被稱為是“中華第一夯”。
仰韶文化建築模型和廟底溝遺址發現的房址遺跡。
西坡遺址發現的陶釜灶。感覺放到現代都還能拿來做炊飯。
仰韶文化已擁有釀酒技術,有些陶瓶、陶杯被視為酒器。
雖然仰韶文化還沒有文字,但已零星出現符號。
廟底溝遺址彩陶有多種不同類型紋路,粗曠的幾何韻律色彩讓人著迷,這些可是五、六千年前史前人類跨越時空與我們分享的審美呵!
館內還有一些不同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黑陶,還有一些收藏在其他博物館的代表性仰韶文物只能以複製品展出,這裡就略過。總之是座相當不錯的專題博物館,有機會路過三門峽值得順道參觀一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