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三峽大壩自2003年6月開始蓄水,長江上游水位逐漸上漲,三年後原位於梅溪河與長江交會處的奉節老城(夔州城)才終於被淹沒。奉節新城建在較上遊朱衣河與長江交會處,照例也逛一下,並找到博物館參觀,周邊有些搶救遷移的古建築。
新城江邊有條仿古餐飲街“夔門印象”,一路可以望見主跨長達460公尺、白色雙塔雙索斜拉的長江大橋,水裡有當地人游泳,居然有人橫渡長江來回,也太猛了,遇大船通過不是很危險!
奉節新城建在陡坡上,先搭公車到新城高點爬一下後方的鳳凰山,入口是座仿古城樓,進入後東側山坡有讓人看著累的之字形梯道,沿途以層層浮雕介紹奉節古城和歷史名人如鮑超、陸游、劉禹錫、王十朋等,當然也少不了杜甫與李白。爬到之字形梯道頂端可以俯瞰新城全貌,後面還有更長階梯通往古塔,時間不夠就沒繼續爬了。
梯道旁有鳳蝶飛舞,還拍到黃尾鴝和紅頭山雀,都是台灣能看到的鳥,挺親切。
下山回到城區廣場剛好有市集,看成堆果乾、零食、草藥攤,讓人感覺民生豐裕。中文挺有意思,當一堆吃食和壯陽草藥一起,腦中立刻浮現「 飽暖思淫慾 ,饑寒起盜心。」這一句。
奉節老城(夔州古城)淹沒前其實已不再是清末民初模樣,大部分街道都改建近代樓房,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為臨長江碼頭的大階梯和依斗門,連同城中蜀漢永安宮舊址的孔廟大成殿被保護性遷移至城外耀奎塔周邊,並新建一座博物館。參觀白帝城時不防順道參觀,距離不遠,就在同一路線上。
依斗門、城牆和耀奎塔。大成殿搭鷹架在修,就沒拍照。
鮑超故居為復建,雖不是真古蹟但可以了解一下晚清湘軍名將鮑超生平事蹟。裡頭並展示有著名的鳳凰碑和鮑超對聯碑刻。
夔州博物館內有不少歷史照片展示,可以一睹清末夔州城樣貌。
西漢的夔龍形玉飾和戰國時期銅鼎:
漢代大型陶馬和造型奇特的鎮墓陶俑:
我比較喜歡人物形象的文物,所以下面就放幾張漢、宋陪葬俑和明清佛像照片。首先是各司其職的漢代陶俑,人人臉上都帶著微笑。
北宋三彩的真武大帝、白虎武士和表情詭異卻生動的鎮墓俑:
明代的大日如來銅佛和清代貼金的千手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