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田走田間古驛道不到一公里路就抵達水南村。水南村民為羅田黃氏分支後裔,由始祖黃一能在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開基建村。
驛道鋪著石板條,路旁老石橋刻有捐建者名字,當然姓黃。為開發旅遊,兩村間大片田地將變成花田,驛道一側工人正在架設賞花棧道,已種了些波斯菊等雜花,另一側維持田園風光。其實稻田和芝麻、豆類、菜瓜等農作搭配古建就相當自然好看,春天也有油菜花,何必學人家搞花田?
進村先看到有路標指向民俗館,結果只是一棟修好的清代古宅擺些老家具而已,建築噴黑的新漆看起來不太舒服,仍是大陸修舊的一貫粗糙行事。
北洋軍閥“辮帥”張勳少年時曾在這棟屋裡的長工房住過兩年,現代應該沒人會認得這位民國初期支持復辟、不肯剪辮子的將軍吧!
水南比羅田小,村中有口水塘,塘邊已經建新房還開了咖啡店,但走進窄巷又顯得破舊,有不少傾倒廢棄的房屋。
村裡幾棟大宅正如火如荼同步大修中(2017年),包括字后堂、承啟堂、餘慶堂、珍和堂等,感覺來晚了一步。承啟堂的長工房石門框上有“人民公社万岁”字樣,不知道文革時期發生什麼故事?
珍和堂後方雕刻華麗的閨秀樓已經修復,還沒掛上紅燈籠氣質好很多。牆角老灰泥歲月痕跡形成的紋路很讓人好奇。
水南村的黃氏宗祠也在修。古宅工地其實比現代工地還危險,鄉下地方沒工安概念,我進進出出便沒人管,還能和工人閒聊幾句。
宗祠始建於乾隆年間,院裡原有一株梅、一株桂,「梅花香自苦寒來,月桂高攀第一枝。」,勉勵村中子弟努力讀書考取功名。現老梅已死,百餘年的桂樹依舊蒼勁。
村裡幾處精美的石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