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新村所在地原名營盤口(因清代曾在此駐軍),1956年開始籌畫新市鎮,將台灣省政府遷移至此辦公,1961年中興新村都市計畫公布實施,1964年擴大增加南內轆區都市計畫,整體低密度開發的田園城市風貌在台灣獨樹一格。
中興新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高大的行道樹和滿眼的綠意,大王椰子、樟樹、榕樹、芒果樹、桃花心木等幾十年下來全都長成大樹,有些路段樹冠已交織形成綠色隧道。
大樹樹幹除了自然爬上蕨類,又人工加種蘭花,以石斛蘭為主,也看到一點蝴蝶蘭和文心蘭。
若想來中興新村欣賞蘭花,四月份光明三路天宮石斛盛開形成的粉紅花瀑最為特別。秋天來就只看到下一張圖中的綠色。
中興新村最初住宅規劃主要提供省政府官員和員工居住,1998年省政府虛級化後注定許多房屋將人去樓空。沒想到緊接著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更讓中興新村嚴重受損,許多建築只能在災後拆除就此消失,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網上Google到921震災的歷史照片參考。多年過去,如今走在中興新村街巷感覺一片祥和,沒落歸沒落,已經很難找到當初地震災害的痕跡了。
機關建築這回時間有限都沒進門參觀,聽說有些內部展示還不錯,以後會留夠時間再來一趟。下面分別是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史蹟大樓和俗稱小白宮的中興會堂。
小興苑原為台灣新生報設在中興新村的辦事處,由修澤蘭建築師設計,半個世紀過後,造型依舊前衛。
一棟空置的社區活動中心。
郵局外的郵票牆新裝扮。
時代變遷太快,如今中興新村的公園、候車站、告示牌、菜市場都開始帶有懷舊味道。
文青商店和咖啡店慢慢出現,甚至有大型遊覽車停留,看來往觀光休閒方向活化應是發展方向之一。此外還看到一處創新園區,相當冷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