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篇的小白鷺,在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築巢的鷺鷥還有黃頭鷺和夜鷺,繁殖期同樣是最上鏡的時刻。
更喜歡黃頭鷺的另一個名字“牛背鷺”,但大概因為現在鄉間已經幾乎看不到水牛,鷺鷥停在牛背上的場景自然跟著消失,“牛背鷺”名稱便越來越少人叫,大部分解說牌也都是標示黃頭鷺。
黃頭鷺的“黃頭”來自繁殖期飾羽,除了頭部還包括頸部、前胸和背部,此外嘴基和雙腳也會出現桃紅色。非繁殖期的黃頭鷺全身白色,體型和小白鷺相近,但觀察它的黃色鳥喙、黑色腳趾,便可以和擁有黑嘴、黃腳趾的小白鷺區分。
繁殖期頻繁飛掠水面撿拾樹枝築巢的各種姿態特別好看。
夜鷺數量也相當多,不過覺得它長相兇,所以鏡頭比較少對著它。
難得拍到一張泡在水裡只露出頭部的照片,不知這隻鳥想幹嘛?
小白鷺、夜鷺、黃頭鷺彼此追逐。
繁殖期的飾羽雖然漂亮,但開口鳴叫就讓人不好恭維。
夜鷺棕褐色帶斑點的亞成鳥模樣和成鳥深藍灰色的頭頂和背部、灰白色至白色的腹部差異相當大,繁殖期也會長出幾根飾羽辮子,雙腳變成桃紅色。五月份在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可以觀察到夜鷺從雛鳥、亞成鳥到成鳥不同階段羽色的連續性變化。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