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在清代也曾築有城牆、城門,網上找張老地圖,參照一些還留存的寺廟,便能約略探索出古城輪廓。只是逛著逛著就變成寺廟之旅,原來彰化還留有這麼多古寺,沒來還真不知道。
火車站前的“小西街”現在找不到這條街名,指的是古城西北角商業最繁華的區塊,主要因為從前自北門(拱辰門)和西門(慶豐門)出入的人流最多。日據時期日本人在這裡城牆外興建了彰化驛後,小西街區更加熱鬧,1960年代曾和台北迪化街、台南大菜市並稱為全台三大布市。如今小西街區已完全沒落,只剩下小街巷間幾面古老的旅店招牌訴說昔日風華。
從前彰化四個城門內各有一座土地公廟,目前只有西門福德祠還保存清代舊貌。
離福德祠不遠處的聖王廟(威惠宮)始建於清雍正時期,主祀開漳聖王(只要看到開漳聖王就知道這是福建漳州移民所建),嘉慶、咸豐年間皆有重修。現建築共三進,第一進三川殿前兩側為雕刻左青龍、右白虎的石雕八字牆,形式在台灣寺廟相對少見,雕工古樸很有歷史感。正殿有一對精美沉穩的石雕龍柱,正中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第三進後殿則由開漳聖王的夫人坐鎮。
聖王廟格局完整,古意盎然,除了石雕,屋頂的泥塑、剪粘、螭吻等工藝也都值得留意。
關帝廟雖然格局仍在,但2017年後殿因火災燒毀,重修後大部分雕刻、繪畫都不再精彩,香火也比一般關帝廟冷清。
開化寺始建於清雍正2年(1724年),俗稱觀音亭,因為剛好位在車水馬龍的丁字路口,遠望後面樓房立了一尊大觀音,背後又是更高的樓,成為獨特風景。
慶安宮(大道公廟)主祀保生大帝,由泉州同安移民創建於清嘉慶22年(1817年),二進院落帶左右廂房,和聖王廟同樣格局緊湊,保存完整,有許多裝飾細節值得欣賞。比如光緒15年欽加五品銜賞戴藍翎候選知縣林文榮敬立的「佑我嘉師」牌匾可見雙龍翻騰於波浪雲紋間,貼了金後挺搶眼。
曇花佛堂創建於清嘉慶25年(1820年),主祀觀世音菩薩,正殿左右四大護法暨四大天王的木板彩繪大概是民國時期重修時的作品,但仍頗為精緻。佛堂隱身巷弄中,成為鬧市間一方小淨土。
彰化古城的天后宮和城隍廟分別創建於清康熙、雍正時期,也都歷史悠久,但由於香火鼎盛,現寺廟都是近年混擬土重建,算不得古蹟了,前埕也都為信徒搭上大遮雨棚。
城隍廟附近的小宮廟賜福宮始建於道光元年(1821年),奉祀朱、李、金三府王爺,外觀看似完整,但因屋瓦漏水、白蟻蝕柱,來時已移走神像要擇日動工整修了。
走過上篇介紹的孔廟後,來到供奉玉皇大帝的元清觀(天公壇)。寺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現所見為清光緒重修後格局,共三進,和聖王廟一樣有八字牆,但這裡牆面沒有雕刻裝飾。元清觀以磚雕最為突出,由於近年也曾失火重修,三川殿明顯要比大殿看起來古樸精緻。
最後來到火車站附近的定光佛廟,始建於清乾隆26年(1761年),道光年間重建,日據時代為拓寬道路將廟宇前半拆除,只留下正殿,現被包裹在鐵皮中。定光佛是五代末至北宋初的得道高僧,為汀洲籍移民所供奉。
除了寺廟,一些日據和民國時期的建築也蠻有歷史味,比如市公所和變身商店的銀宮戲院,加上一些特色小吃,古城走一遭後,發現彰化也蠻好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