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分為下厝、頂厝、萊園三大區塊。上篇介紹下厝的宮保第、大花廳,這篇來看看萊園和頂厝的景薰樓。
霧峰林家渡海來台第三代林甲寅遷居阿罩霧(即今日霧峰)後,他的兩個兒子林定邦、林奠國所分出的支脈後代慣稱為“下厝”、“頂厝”,建築群彼此相鄰,下厝由草厝、宮保第、大花廳、將軍府四座合院建築組成,頂厝則包含景薰樓、蓉鏡齋、頤圃和新厝,以景薰樓為代表。
景薰樓由林奠國於同治3年(1864年)開始興建,現所見門樓是日據時期林獻堂重修,剪黏、交趾燒、石雕裝飾華美,並刻有宅門自題詩詞,紀年為昭和六年(1932年)。
景薰樓必須事前預約才能入內參觀,所以我只從牆外拍拍第一院落的「公媽廳」和兩邊護龍。照片中一些磁磚裝飾和正廳外的葡萄架應該都是日據時代重修後才出現。
蓉鏡齋和景薰樓相鄰,作為私塾使用。因九二一地震受創嚴重,重建後看似已經沒有太多古意。蓉鏡齋和景薰樓同屬“林獻堂博物館園區”管理,應該須一併預約參觀。
和蓉鏡齋隔街的頤圃建築為日式洋樓形式,但既不歸林獻堂博物館園區管理,也不歸宮保第園區管理,似乎是私人產權,又得另外預約買票。一個霧峰林家就分成三個不同單位管理,從觀光規劃角度來看很不理想,頤圃便跳過了。
霧峰林家下厝因林文察、林文明、林朝棟等人軍功而顯赫,頂厝則以文名著稱,包括光緒19年(1893年)中舉的林文欽和他的兒子林獻堂。現座落於明台高中校園內的林家花園“萊園”即是林文欽中舉後為母親所建,名稱取自“老萊子彩衣娛親”典故,日據時期林獻堂曾加以增修,現留有巴洛克式園門、雙層洋樓形式的五桂樓、小習池、荔枝島和島上可作為戲台使用的飛觴醉月亭。由於都是九二一地震中幾近全毀後重建,除了園門,四處看起來都很新。
萊園不須預約和門票,只要和明台高中校門口警衛打聲招呼就能進去參觀。
萊園附近有座黃宅「振坤堂」門樓的剪黏和交趾陶人物也相當精美,據說黃家原為林家佃農,後因對頂厝一族有“乳母”之恩,獲贈地才發達起來。
離開前經過區公所、省整府舊教育廳和新興小景點“貓頭鷹教堂”,有點百無聊賴的小鎮風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