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在日據時代因開發阿里山林場的檜木資源而繁榮,為了運輸山上砍伐的林木也才有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建設。如今嘉義市區昔日森林鐵路起點的北門車站和周邊修車廠、停車庫、製材所、林場官方宿舍、俱樂部都成了文化資產,打造出一大片好逛的休閒區域,關於殖民剝削歷史卻少有著墨。
北門車站即是日據明治45年(1912年)建成的“北門駅”,車站旁的林森路當時是一條熱鬧的「木材街」。
北門車站從前的修車廠和車庫現稱為「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展示一些從阿里山鐵路退役的蒸汽、柴油火車和調轉車頭用的圓形轉車台等設施,其實就是一個露天的鐵道博物館。
連廁所都是由車廂改裝。
車庫園區隔林森路又有嘉義製材所園區,從前生產木料的動力室、鋸屑室、乾燥室、製材場、辦公室等建物大多保存完整。
製材所園區同時擁有大片綠地,星期天有攤位市集也舉辦一些親子活動(還是因為我剛好碰到日環蝕日特別熱鬧?)。動力室現作為展示空間使用,裏頭可以欣賞到許多大型檜木雕刻作品。
與製材所園區相鄰的「森林之歌」地景藝術由王文志先生創作,是相當受年輕人喜愛的打卡地點。貼近生活的藝術是好的藝術,審美需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慢慢養成,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更進步。
從前嘉義林場的官方宿舍現整修後取名為「檜意森活村」,雖然大多是餐飲和紀念品商店,但台灣難得能保存一片規模這麼大的日式建築群,且花木扶疏環境整理得不錯,會成為嘉義熱門景點不意外。只是有人管叫它“嘉義小京都”還是太可笑。
日據時代官舍建築有不同等級,雙拼和連棟宿舍等級較低,獨棟的一戶建等級自然較高。檜意森活村裡除了商家也保留一戶建的所長宿舍和營林俱樂部作為展示空間。
拍兩張隔著馬路林業局後方還在使用的老房子,看看還沒商業化的木屋模樣。
最後看完檜意森活村假日固定的「森森不息街頭劇場」演出才離開,很精采,絕不是那種拿一把吉他或電子琴彈唱的街頭藝人可比擬。欣賞這類表演會感到一點心酸,江湖行路難,生活總是很現實,夢想總是很遙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