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南村繼續走,約一公里路又到了京台村。京台建村於唐武德元年(西元618年),也是唐朝開國的第一年,劉姓村民為漢代著名學者劉向後裔。明代洪武年間(14世紀後期),京台村李姓始祖李文華受朝廷授封在此落戶,村裡從此成為劉、李兩大姓。
安義古村群的羅田、水南、京台三個村如此靠近又各自獨立、各有特色,相當難得,但九成以上的遊客都集中在羅田,走到京台時已沒有遊客導向的商業,紅燈籠也很少,安安靜靜的石板街道更顯質樸。由門頭、牌坊引入的側街、窄巷,每次轉折可能都有驚喜。
「京台劉李,清水白米,養出多少黃花閨女,饞煞幾多後生崽俚。」,民謠戲謔卻也點出京台的富裕景像。現京台村邊仍有良田,村裡也留下多口水井,可惜因為環境汙染,有些水質已經不清。京台致富其實和羅田一樣,都是靠經商和做些驛道商旅生意而來,古時候想靠自己種田發達的機會根本為零。
京台和羅田一樣也有棟“世大夫第”大宅,裡面還沒整修的模樣相當破爛,只能從門前的旗竿石、石雕窗尋找昔日輝煌。
世大夫第還不是京台最大的宅子,曦廬才是。這座豪宅號稱有48個天井,由劉華松、劉華傑兄弟歷經雍正、乾隆兩代耗時32年才完成,原占地達五、六千平方米,太平天國時因戰亂毀壞,現僅存約三千平方米。
除了主屋,曦廬還設有私塾“墨莊”供村中劉姓子弟上學,墨莊前院牆上鑲嵌青石板刻有“砥園”兩字,用意不言而喻。去時當然不再有讀書聲,幾位老先生打牌打得正起勁。此外也看到供奉先人靈位的祖先堂,祖先堂和墨莊其實就是把祠堂、書院併入私宅內的一種作法。
京台現存的劉氏宗祠重修於清康熙51年(1712年),二重半進深,正廳號“惇本堂”,祠堂裝修雖然不是太華麗,但格局完整。難得碰到門口有人看守查票,安義古村群40塊人民幣(2017年)就能看三個村,可見還不是太熱門的地方。
村裡留有一座建於清乾隆時期的古戲台,原為劉氏宗廟的附屬建築,宗廟已毀,現址成為小學。戲台擁有空箱式的台基和天花藻井,在沒有音響設備的年代可以協助聚音、擴音。除了欣賞木雕,戲台上還找到一幅殘存的彩繪。
闖入屋內、爬出窗口的古宅綠意並不浪漫,只是蒼涼。
「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現代人看“出入是門”大概只剩大白話字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