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shui e1.JPG 

重訪天水,即使天氣不好還是要再去一次麥積山。一直都喜歡古蹟、遺址、石雕、壁畫這類東西,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旅遊。

 

幾年沒去管理沒甚麼進步,停車場改成離石窟三公里遠,讓你不得不加買15元人民幣園區接駁車票(2012年情況)。抵達石窟剪票時管理員拿票看了許久,淡然告訴我票是假的,卻一面開閘放我進去。問怎麼可能,回說售票處有時候會做這種事。感覺真是蛇鼠一窩,好風景、壞人情。結果入內又發現石窟正在維修,只開放一半參觀,更不爽快了。一些新換上的鐵門全繼續使用細孔鐵網,看來眾神佛得繼續坐幾年苦牢。

 

麥積山的歷史在從前介紹石窟寺時已經簡單說過,這裡就不再提,選一些不同照片貼貼。

 

散花樓(或稱七佛閣)建於北周,原為寬約32米、高16米、深13米的七間八柱大型宮殿式石窟,內設七座佛龕,每個龕中央有一大佛,兩側分立弟子和眾菩薩。隋朝大地震將這座規模宏偉的石窟石柱與屋頂震垮,後世只能見到原石窟裡的七座佛龕。每座佛龕仍是一個小石窟,龕內留有壁畫彩繪,塑像大多為北宋重修。

Tianshui e14.JPG

 

Tianshui e15.JPG

 

Tianshui e16.JPG

 

Tianshui e17.JPG

 

Tianshui e18.JPG  

 

佛龕外的金剛力士和八部護法看來依然剛健威武。力士上方有小龕,其中一龕裡面為文殊菩薩。

Tianshui e5.JPG

 

Tianshui e6.JPG

 

Tianshui e7.JPG

 

Tianshui e8.JPG

 

Tianshui e9.JPG  

 

散花樓佛龕外壁上方殘留一些北周時期的飛天壁畫,仔細看又不單單只是繪畫,飛天的臉部、手、腳都利用些許浮雕增添立體感。這些西元6世紀的“薄肉塑飛天”雖然色彩已經模糊,但衣帶、身姿依舊飛揚,結合淺浮雕的壁畫手法在中國似乎是孤例。

Tianshui e10.JPG

 

Tianshui e11.JPG

 

Tianshui e12.JPG  

 

和散花樓相鄰的牛兒堂也是宮殿式石窟,三間四柱,開鑿於隋末唐初,前殿坍塌於唐開元年間地震,殿內三個佛龕造像保存良好,有尊露齒而笑的菩薩看來格外親切。佛龕外也能發現殘存的淨土變和奔馬圖壁畫,還有一尊腳踏神牛的天王像。

Tianshui e19.JPG

 

Tianshui e20.JPG

 

Tianshui e13.JPG

 

Tianshui e29.JPG

 

Tianshui e21.JPG  

 

牛兒堂和散花樓右下方三尊石胎泥塑大佛為麥積山最大造像,始造於隋,南宋重塑,中央釋迦摩尼佛高17米,兩旁菩薩高13米。

Tianshui e28.JPG 

 

Tianshui e3.JPG

 

Tianshui e4.JPG  

 

除了大型石窟和大佛,麥積山還有上百個小龕,不妨看看容易被忽略的小型佛像、侍女或供養人,每個人應該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神情。

Tianshui e22.JPG

 

Tianshui e23.JPG

 

Tianshui e24.JPG

 

Tianshui e25.JPG

 

Tianshui e26.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