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經過鐘鼓樓,就會想起何勇同名的那首歌,哼兩句“我的家就在鐘鼓樓的這邊”。十年來鐘鼓樓變化不大,但周遭感覺總有些東西死去一點點。我懷念從前的北京。
北京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後毀於火災,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同樣在永樂十八年改建完成的鐘樓則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重建。現鼓樓為磚木混和結構,鐘樓為單體磚石結構,鐘、鼓樓屹立在北京城中軸線上,非常雄偉。
從鐘樓上觀看下方的胡同四合院。
十年前還未燈紅酒綠的前、後海。
腳力夠健的話可以從鐘鼓樓一路逛胡同到孔廟、國子監。這兩處相鄰的古蹟相對北京其他熱門景點顯得很安靜,裡面有許多古樹、碑石。
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清陸續有重修,規模據說僅次於曲阜。
孔廟內最有名一株古樹是在大成殿前600餘歲的“鋤奸柏”。傳說明朝奸臣嚴嵩代表皇帝前往孔廟祭孔時,經過柏樹旁突然颳起一陣風,擺動樹枝當場打掉他頭上烏紗帽。人們認為這株古柏能辨忠奸,就將它取名為“鋤奸柏”。後人更穿鑿附會說嚴嵩死後,在柏樹上長出一顆樹瘤像是側著的嚴嵩扭曲的臉。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曾是元、明、清三代中國最高學府。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增建辟雍殿後,皇帝曾親臨此殿講學。
孔廟和國子監都為在國子監街上。這條街的兩旁種著槐樹,街上還保有三座清代的彩繪木牌樓,綠蔭的夏、蕭瑟的冬走起來都好。附近和國子監街平行的五道營胡同現在已成為小資、文青喜歡的據點,開有一些個性商店、酒吧、咖啡店,來了也可以逛逛。
國子監街走到底就是雍和宮,這座喇嘛廟遊客可就多了。
雍和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的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名為雍和宮。雍正駕崩後(1735年)曾停柩於此。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改建為藏傳喇嘛廟。(由於乾隆本身出生在此宅,雍和宮前後產生兩個皇帝,民間因此相信這裡風水好。)
同樣是由王府改成的寺廟,台灣也有一個,就是台南的大天后宮,不過規模、格局比起雍和宮實在差太多。這也沒辦法,究竟清初的台南只是個偏遠邊城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