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bao f1.JPG  

四堡是中國明清時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擁有厚重歷史沉積,原本想像應該是瀰漫書香、墨香的文化古鎮,親臨所見卻一副毫無章法的災後重建模樣。狹窄蜿蜒的村落小徑兩旁高樓亂起,處處都是違建,公共安全及尺度空間的舒適、美感在這裡完全沒被當回事。

拍照時往往不自覺會取好的角度、框好的景,照片常是騙人,有圖未必有真相,所以先把四堡的毀容狀況點明,再放上兩張古村遭蠶食鯨吞的模樣,以免誤導。

Sibao f2.JPG  

有說四堡原名四寶,指的就是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但聽起來像是穿鑿附會。

據記載,四堡在清乾隆時已有大小書坊上百座,嘉慶、咸豐、同治年間則是最興盛的時期,產業鏈發展完善,從造紙、製墨、雕版、印刷、裝訂到銷售通路全包,書籍不但行銷江南,還遠銷東南亞。無奈進入20世紀,機器取代傳統印刷技藝,四堡雕版印刷從清末民初式微,最後一間書坊堅持到1942年也關門大吉。

看近年電子螢幕逐漸取代紙本的態勢,或許數十年後平面印刷機器也會變骨董。感覺時間始終是最後贏家,自以為掌控世界、創造歷史的人類,不過在時光長河中隨波逐流。

四堡倖存的古書坊大多集中在霧閣、馬屋兩村,由鄒氏和馬氏兩大家族經營。先從霧閣村看起。

元月一日連續假期的第一天,我在四堡逛四個小時沒碰到其他遊客。

四堡唯一開發的“景點”是鄒氏祠堂變身而成的簡陋博物館,裡頭展示一些從前雕版印刷的文物,只要沒放進玻璃櫃的東西全積上厚厚灰塵,兩個管理員百無聊賴在天井曬太陽,買了票才去開展室的燈。在根本沒遊客的情況下,收這20元人民幣門票相信連基本管理維護費用都不足夠,不知目的為何。還不如當文化教育事業,免票好鼓勵人們參觀。

Sibao d1.JPG

Sibao d2.JPG

Sibao d3.JPG   

有說四堡的雕版印刷業是由曾任官杭州的鄒學聖(1523~1598年)在明萬曆八年(1580年)歸隱故鄉時引入,並由後人將事業發揚光大。

四堡的雕版印刷業都以家庭或家族為經營單位,自家人分工合作,規模大點的才會外聘工匠。如今霧閣村中保存最好的書坊為子仁屋,始建於清嘉慶14年(1809年),由鄒子仁三兄弟的天寶樓、務本堂、翰寶樓三坊號組成,占地十畝,房間達140多間,為院院相通的“九廳十八井”形式。

從前四堡住家和書坊合而為一,子仁屋中路廳堂為公用,左右兩側第一排橫屋是生活區,第二排橫屋為作坊,後院圍屋當倉庫使用。大門前設有寬大院坪,好用來晾曬書、版,院外再設門樓連接院牆。基本上四堡其他大型書坊也都約略如此格局、配置。此外,書坊外還有池塘或溪流、溝渠,以方便取水調墨、洗滌印刷器具。

Sibao d4.JPG

Sibao d5.JPG

Sibao d6.JPG

Sibao d7.JPG

Sibao d8.JPG   

四堡書坊建築在2001年已被列入中國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但村裡倖存的大院一座比一座殘破,塌了也沒錢修,有些只剩門樓。看來無比心酸。

Sibao e1.JPG

Sibao e2.JPG

Sibao e3.JPG

Sibao e4.JPG

Sibao e5.JPG

Sibao e6.JPG   

一位老人帶我去看他家廳堂紅軍留下的標語,但字只是亂塗鴉。當時參軍的人許多都還不識字,能留字的就可以鼓鼓掌了。

Sibao e7.JPG   

霧閣走到馬屋村大約一公里路,村裡同樣新舊雜陳,且新的比舊的還多,和霧閣村的慘不忍睹半斤八兩。還好村子水口有道優美的廊橋“玉砂橋”保存下來(前幾天已介紹過,這裡就不再放橋的照片。),景色因此略勝。

當地人曾寫過文章提到清末馬屋從事印書業者不下一千二百人,約占人口總數的六成。可如今只能沿溪行,找幾間老屋緬懷一下。

Sibao a1.JPG

Sibao a2.JPG

Sibao a3.JPG

Sibao a4.JPG

Sibao a5.JPG

Sibao a6.JPG

Sibao b4.JPG

Sibao b5.JPG   

馬屋村保存最好的古書坊為林蘭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間,重修於嘉慶,占地5600多平方米。這座大屋政府應該撥錢協助整修過,狀況看來不錯。在它院裡和現在居民聊幾句,曬會兒太陽,確認是林蘭堂無誤,便很開心。

Sibao b1.JPG

Sibao b2.JPG

Sibao b3.JPG

Sibao b6.JPG   

附近另一處整理過但看似無人居住的老宅似乎也是林蘭堂的一部分,先前一路沒見到任何指示或說明牌,直到這裡才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立碑。屋子兩側橫屋外從前用來裝墨水的石槽都還留著,比較能看出作坊的模樣。

Sibao c1.JPG

Sibao c2.JPG

Sibao c3.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