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沿著漢水一路也不知有過多少座城池,去過漢中以西的勉縣之後,我又到漢中以東的洋縣和城固逛逛,雖都算不上什麼觀光景點,卻比勉縣和漢中留有更多上世紀老縣城那股蒼涼勁。
洋縣明清時期的城牆已經拆除,但縣城核心的東、西、南、北大街格局卻保留至今,被現代樓房包圍住。跳下小巴車,從小西街那頭進來,剛好整條街正在挖路鋪設管線,一些居民沒事看著熱鬧。雖然商家都沒開門,但對這樣一條舊時代街市在大拆大建的年代中居然能保留至今還是挺訝異。
走了一圈,除了小西街,南街和西街保存也挺完整。可惜不具備旅遊開發潛力,只好默默變成一條破落的街道。許多店舖人去樓空,少數開門營業經營的都與當地民生息息相關,包括西街上接連幾家壽衣店,訴說繁華落盡時不我予的落寞。
西街上原有座城隍廟,現只留下一座大戲台,因列為古蹟已重新整修,從戲台尺度可以想見從前應該是座大廟,四周留有部分舊樓房,有些或許曾是寺廟的過門和廂房。
縣城的文廟大成殿也還留著,不過被圈在學校裡無法參觀,只能看到被仿古校門鑲住的下馬碑。
洋縣最有名的古蹟是坐落在圓環廣場裡的開明寺塔,密檐式磚塔高約30米,始建於唐開元年間,重修於宋。
洋縣緊鄰漢水,從前跨江的老橋在新橋完成後僅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上橋走了趟來回看到漢水裡有鸕鶿、大小白鷺、花嘴鴨、綠頭鴨、小水鴨等水鳥棲息。
我搜尋的目標主要是與大熊貓、金絲猴、羚牛並稱為秦嶺四寶的朱鹮,據說在上世紀60-70年代曾經一度以為已經野外絕滅,1980年代才在洋縣找到幾隻倖存,特別成立保護區予以復育,同時進行人工繁殖野放,現在洋縣一帶應該至少有一兩千隻族群。我搭小巴時已經在農田看到兩小群朱鹮覓食,到漢水河岸果然也找到一隻落單的。其實把在台灣人人喊打的生態殺手埃及聖鹮的黑色頭部換成紅色大約就是朱鹮模樣,只是物以稀為貴,二者討喜程度大不相同。
城固縣城和洋縣有異曲同工之妙,清光緒時期重修的鐘樓四個拱門就正對著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現在主要保存舊時模樣的是南大街和一條與南大街交會的大西街,少數開門營業的商家也都與當地民生有關,透著濃濃的舊時代味道。
花五元人民幣買一張厚厚的大餅切八塊就足以飽食一天,想像古時人出遠門攜帶的乾糧大約就是這類大餅。
北街也有座城隍廟,正在修沒法進入。然後又走過一條名為“新街”但還留有不少老屋的街道,邊啃著大餅邊逛,有行走江湖的感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