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市中心很迷你,仍保有小鎮風情和緩慢的生活步調,從舊火車站出發,熱鬧區域都在步行可及範圍。若說與一般城鎮有何不同,那就是伴手禮店密度特別高,而且商家都超和氣。
台東市中心的舊火車站於2001年5月底停止使用,遊客從此搭火車只能抵達不太方便的卑南台東新站。不知當時為何沒人想要利用舊鐵道作輕軌來連結偏遠的新站和市區或直接保留成為鐵路支線,好好鐵道就這麼給廢了,實在可惜。
現代社會想新建設一條軌道交通越來越困難,當初卻輕易將一條承載歷史記憶並兼具轉接功能的鐵道判處死刑,結果20年過去,新站周邊的商業仍然無法興起,遊客如果住在新站附近就知道,想找地方吃飯都沒幾樣選擇,相對的舊站廢除卻對站前商圈發展造成很大傷害。
近幾年台東舊火車站將候車室和月台區轉為“鐵道藝術村”和公車轉運站使用,倉庫和宿舍區也整建成為融合音樂與文創的“鐵花村”營運 (以胡適的父親胡傳字鐵花為名,曾任清朝官派台東直隸州知州。),終於恢復些許生機。不過我沒搞清楚鐵道藝術村和鐵花村的界線在那裡,還只是同一區域的兩種名稱?
台灣搞文創園區總少不了壁畫和公仔雕塑點綴,項目多了便讓人感覺為何以“文創”為名卻好像很缺乏“創意”?
夜晚燈光略嫌黯淡,但氣氛還不錯,有小型市集和許多彩繪熱氣球燈籠點綴。
周末有時會舉辦免費的戶外演唱或音樂會,這回在雨中撐傘聽王宏恩唱了幾首歌。
鯉魚山就在舊火車站一旁,只高75公尺左右,據說外型像鯉魚,但看是看不出來,如果爬山隨著高低起伏經過鯉尾、鯉背、鯉首應該會比較有感。本以為山上視野應該不錯,結果標示景觀台的地點大多遭樹木遮擋,登高不是太有意思,加上當天多雲又起大風,所以只爬一半就找岔路下山。
鯉魚山山腳在日據時代曾建有神社,戰後改建成忠烈祠,現在現場除了參道格局猶存,已經沒留下什麼神社遺構。原本三道鳥居中的“二の鳥居”變成忠烈祠牌樓,兩旁石獅子很明顯也不是原本的神社狛犬,周圍有些只剩下石座部分的石燈籠,被塗上奇怪的紅、橙、藍顏色。
台東市區的天后宮已有百年歷史,是台灣媽祖廟五間官廟之一,也是清廷在台所立的最後一座官廟,正殿懸有光緒皇帝賜匾「靈昭誠佑」,但建築本身是近代重建,已不具古蹟身份。
有回經過中山路上接近台東森林公園入口處的“舊台東看守所”,看外牆繪滿壁畫,應該也打算活化使用了。
同樣位在中山路上的“寶町藝文中心”原是日據時代所建的官舍建築群,現已修復6棟,今年(2022年)路過看還沒開門,後面有幾棟尚未整修,看起來更有歷史味。
市中心留下的日據時代建築並不多,其中中華會館台東分社是台灣僅存的中華會館建築,既是海外華僑的同鄉會,日據時代也曾做為地下抗日組織的聯絡處。
鐵花路上一棟日據時代警察宿舍整修後化身為文創咖啡店,喜歡裡頭那頭懶洋洋的店貓在我身旁睡覺。
台東市區的小吃和咖啡店數量不少,但照例吃的東西和伴手禮就不多介紹,滋味自在人心,總要試過才知道。市區小,打開Google Map店家都能輕易找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