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除了廟多,留下的老房子也多。除了最具代表性的丁家大宅和辜家洋樓大和館,老街古巷間也存在許多舊時光的回憶,若要深度旅遊鹿港不是一兩天可以看完。
丁家大宅就在車水馬龍的中山路上,外觀是日據時代改建外立面的“新協源”三間店面,裡頭卻保存傳統合院格局,中間一棟開放參觀,共三進,一進店面、二進照廳、三進大廳,帶後院,進深長約75公尺。
丁氏家族為回族後裔,開台祖丁樸實於道光年間來台,從碼頭工人做起,慢慢積蓄到第二代丁克家經營船頭行創立「丁協源」生活日漸富裕,買下五福大街(今中山路)店面街屋,「協源」商號進駐鹿港最熱鬧的商業街。丁家致富後重視教育,第三代排行第六的丁醴澄(壽泉,1846~1886年)在同治年間(1873年)鄉試中舉,光緒年間(1880年)再中進士,丁家此時晉身官宦之家,可謂既富且貴。
新協源、舊協源是丁家第三代因人丁興旺,另購新厝分家後所稱,光緒19年(1893年)以抽籤方式由大房、二房、四房留居舊厝稱為“舊協源”(現中山路92、94、96號,老屋已毀,僅96號保春藥房留有舊立面,不知道屋後情況。),三房、五房、六房搬到新厝稱為“新協源”(現中山路130、132、134號),各是三棟並排帶店面的長條街屋。丁醴澄中進士後沒到大陸當官,而是留在彰化孔廟旁的白沙書院掌教,由於分家時已經過世,六房街屋雖然稱為進士第,丁醴澄並未住過。
從丁家大宅後院出來就能看見左手邊辜家的氣派洋樓,由辜顯榮建於日據大正3至5年(1914~1919年)。民國62年辜家捐出洋樓和文物,現為鹿港民俗文物館。
洋樓旁的耀星樓是1989年新建,以辜顯榮先生的字“耀星”命名,現作為職員辦公室,倒也古色古香。洋樓另一側磚樓掛有厚生藥局牌匾,只是文物展示並非真的開過藥局,從前或許是辜家管家和傭人們的居住空間。
鹿港民俗文物館室內空間和文物不允許攝影,只能拍建築外觀,個人覺得門票並不貴,不知為何參觀的人那麼少,平日來院裡喝杯咖啡相當安靜,票價還能部分折抵消費。
從厚生藥局可連通到一棟三進狹長的傳統街屋,現取名為“古風樓”,據說已約有200年歷史,裡頭還有更多文物展示,不誇張屋內從頭到尾就我一個人,老屋、舊物沒人氣時真會有點陰森。
回頭逛老街就人氣滿滿,大致包括金盛巷(其中彎彎曲曲的一段稱為九曲巷)、後車巷、大有街、瑤林街、埔頭街一大區塊,有意樓、十宜樓、鶴棲別墅等比較有名的古厝,還有更多無名的老屋。
老街尾端續行不遠可抵達“日茂行”,曾經是鹿港最大的船頭行,現留有兩進,裡頭還有人居住。日茂行一旁有棟完整的小合院,門上“林源和”也是商號名。
鹿港街巷曾設有許多隘門,有門板可關閉,既是各角頭的界線也可以防範盜匪,現只剩後車巷這一道,上頭有「門迎後車」四字。
摸乳巷其實就是一條長長的窄巷,因太窄兩人錯身時容易觸碰到對方胸膛才得名。完全是因為俗稱引人遐思才聞名,其實沒什麼看頭。
兩口古井,其中圓井一半在屋裡、一半在屋外,被稱為半邊井,分享鄰里的設計很特別。
從前石廈街、長興街一帶民居的灰泥、彩陶、甕牆裝飾。
鹿港桂花巷藝術村是日據昭和年間興建的幾棟官員宿舍,現引入藝術工坊、裝飾壁畫彩繪,若是看廟和老屋看到審美疲勞可以兜來這裡轉換一下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