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進入賞荷的季節,七月中分別去了金山、淡水和台北植物園賞荷,前後時間差不多,花況卻不一,以金山清水濕地的牡丹蓮開得最好。
離開擁擠的台北高樓,開車大約一個小時就來到金山清水濕地,眼中有遠山近荷小溪,可惜荷花只喜歡盛夏,天氣實在太熱,我又不是能為賞花起早的人。
牡丹蓮究竟來自泰國還是中國大陸沒搞清楚,總之因花型小巧、花瓣繁多才得“牡丹”之名,一路觀察花朵和蓮蓬感覺性狀並非很穩定,應該是園藝雜交培育出的荷花品種。聽荷田邊臨時搭棚的商家說牡丹蓮能結蓮子但不結藕,果真如此那麼作為觀賞花卉的價值就遠高於傳統農作的價值了,在泰國據說主要用來採花禮佛。
偶爾可看到花未盡、蓮子先成的怪現象。看這蓮蓬,估計蓮子產量也不好。
一朵花落便有數十花瓣。
仰視時花形比較接近傳統印象的荷花,因為牡丹蓮繁複的小花瓣都在中心。
有一畦荷田的植株較矮、花色較白、花開更含蓄,雖同叫牡丹蓮,應該品種又有差異。想起去年在京都賞盆荷,日本人較較真,一盆、一盆的名稱都標示得很清楚,荷花其實野生和園藝品種已有上千,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
清水濕地附近有李氏祖厝芑豐居兩棟三合院,順便看看,目前仍有後代子孫居住,只能欣賞外觀。其中較為華麗的一棟前院外埕還留有完整的半月池塘,石欄杆上曬著冬瓜,時光倏忽便帶人回到從前。李氏曾擁有官銜,正屋頂上的灰泥和剪黏裝飾極盡華麗,特別是兩隻碩大的鯉魚吐浪花並不在燕脊尾端,形式和一般所見不大一樣。看沿革說明芑豐居應該始建於1810年(清嘉慶時期),能保存如此完好,後人維護有心了。
往芑豐居和往朱銘美術館路上也能見到零星荷田,規模雖然比不上清水濕地,但種的是傳統農作的荷花,如果想多欣賞不同荷花不妨找找,但要自駕比較方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