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時間遊西嶼實在太趕,不過我還是按計畫一路玩到燈塔,在二崁、池東之後又停留東臺、西臺、內垵、外垵、赤馬等地方,管它知名的、冷門的,總歸島上景點看過七七八八,所以才分成三篇寫,貼了上百張照,換個角度想也證明西嶼的旅遊資源有多豐富!
東臺古堡是明鄭將領為強化澎湖海防,在清康熙22年(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領軍進攻台、澎前趕建的砲台之一。清廷收復澎湖後繼續沿用,現所見模樣為清法戰爭後於光緒13年(1887年)加強重建完成,當時配備7、8、10吋口徑之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
東臺古堡星期一、二公休,所以就只能拍拍外觀。
在東臺古堡一旁還有日據明治36年(1903年)增建的砲台,原配置有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共四門。除了砲台,也能看到掩蔽部、兵房、觀測所、彈藥庫、地下坑道等軍事設施。
經過內垵遊憩區海岸,看來也有不錯的沙灘,木棧道和涼亭設施也做得不錯。趕時間,就不下去海邊了。
西臺古堡的建造歷史和東臺古堡差不多,只是規模又更大,原配備有12吋、6吋口徑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和10吋同型砲2門。
烈日下瓊麻、龍舌蘭、天人菊都開著花,砲臺風光明媚早已沒了軍事肅殺之氣,唯獨甬道內部苔痕斑斑,涼風一吹有點陰。澎湖那麼多砲台只有西嶼西臺需要門票,所以天天都營業,不用擔心遇上公休日吃閉門羹。
西嶼尾端是一大片草原臺地,日據1920年代在這裡也建有一些軍事工事,包括一座以水泥澆灌成的「餌砲」,據說是用來誤導敵人的轟炸機投彈,好保護真正的軍事設施。不過也有考證說這全然是以訛傳訛,水泥假砲其實是日軍為規避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武約定,才先趕工放門假砲欺瞞,想在日後換成真砲。
草原一端有三座外垵村用來辟邪祈福的“三仙塔”和軍營廢墟。靠近看三仙塔的營頭鎮符,據說主要為保村民出海平安、男丁興旺,也是修補地理的風水塔概念。
從三仙塔俯瞰外垵漁港弧型的海灣和積木般高高低低的水泥房屋景觀確實很美,但說它像希臘聖托里尼的人大概都不熟希臘!外垵漁港可惜只適合遠觀,進到村裡這些水泥房屋看起來就沒什麼特色了。
抵達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又是閉門公休,就從牆外拍一張照留念。西嶼塔燈原址在清乾隆43年(1778年)便建有七級石塔夜裡點燈指引漁船,現所見圓形西式燈塔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改建。
回程停留內垵北漁港看塔公、塔婆,雙塔距離約150米,附近還有座天然玄武岩堆石稱為“觀音山”, 可惜日據時代因採石地形遭破壞,觀音山一些形似的傳說已經看不出所以然來。
從內垵塔公、塔婆這裡也可以一路走到內垵遊憩區的沙灘。
觀音山一旁有一小片柱狀玄武岩海蝕台,從前去愛爾蘭自助旅行沒到“巨人堤道”略有遺憾,其實也是類似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只是節理更清晰,規模也大上許多。
西嶼最後一站停留赤馬沙灘,浪有點大,垃圾有點多,並不是合格戲水的沙灘。不過在這裡看到一棟閩式洋樓,一旁有菜田、水井和五營信仰的營頭,夕照下氣氛寧謐,讓人感受歲月靜好。這樣的房子才有澎湖特色,又何必抄希臘、像希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