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xi g1.JPG

南寮和北寮早期稱為“奎壁港社”,清中葉才分成兩個聚落。“奎壁”之名大概是因為海岸邊遠望形似巨龜的小山名稱而來,從“龜鼊”演變成龜壁、圭壁、奎壁。現在遊客來北寮可以觀賞“摩西分海”天然奇景,到南寮則可以漫步古村看看咕咾石屋和一些裝置藝術。

所謂“摩西分海”是近年才熱門起來的景點,湖西這邊潮汐在滿潮、乾潮時潮差約3.5米,奎壁山東側海上的「赤嶼」因此逢漲潮便成為水中孤懸小島,退潮時又和陸地連成一片,是座典型陸連島。下面四張照片分別為滿潮、步道即將顯現、乾潮時模樣,和走近看赤嶼的玄武岩節理。

Huxi g2.JPG

Huxi g3.JPG

Huxi g4.JPG

Huxi g5.JPG

 

退潮時走在潮間帶上是蠻好的體驗,可以回望奎壁山和風力發電的風車並觀察海膽、藤壺、螺類、小魚、寄居蟹等豐富的海洋生物。岩石除了許多黑色礫石,也能看到海蝕後的柱狀玄武岩和一條奇特突出的斜插岩脈。

Huxi h1.JPG

Huxi h2.JPG

Huxi h3.JPG

Huxi h4.JPG

Huxi h5.JPG

 

奎壁山下的玄武岩崖壁有軍事坑洞,從這裡看摩西分海成一條細長堤道。

Huxi j1.JPG

Huxi j2.JPG

 

奎壁山設有環山步道,山上海巡哨內留有一座舊時階梯狀燈塔,從這裡眺望摩西分海可以看出沿赤嶼邊還築有一道漁滬。

Huxi i1.JPG

Huxi i2.JPG

 

繼續走到青翠山坡,下方漂亮地奎壁山海灘據說不開放,大概因為這裡退潮顯露的大片海蝕平台礫石灘“番沙尾”另一條摩西分海路徑的關係吧!怕搞不清楚漲退潮的遊客涉險,把人全都集中在赤嶼那頭比較好管理。

Huxi i3.JPG

Huxi i4.JPG

Huxi i5.JPG

 

奎壁山摩西分海景區的公廁和洗腳區設計相當可愛,必須按讚。

Huxi j3.JPG

 

北寮村裡沒太多好看,除了保安宮也找到一戶洪姓人家的老宅。

Huxi j4.JPG

Huxi j5.JPG

 

南寮村留有較多傳統咕咾石合院建築,比如始建於咸豐年間的許返古宅,花窗、花磚、泥塑等裝飾都挺細緻,已經由縣政府整修過後開放參觀。一旁其他老屋還有人居住,同樣有多彩的磁磚裝飾。磨石子和花磚、彩繪磁磚應該是從日據時期開始盛行,由於磁磚要從台灣採購,在當時也算是舶來品了。

Huxi k1.JPG

Huxi k2.JPG

Huxi k3.JPG

Huxi k4.JPG

Huxi k5.JPG

 

趙氏古厝群已無人居住,有廢墟之美。從前人拿珊瑚建屋並不為美觀,只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海邊看似豐富的咕咾石資源也不是觸手可及便能運用,所有新採石材都因鹽分過高必須經過兩、三年的風吹、雨淋、太陽曬來去除鹽分,每棟咕咾石屋都要歷經多年備材才能建成。

Huxi l1.JPG

Huxi l2.JPG

Huxi l3.JPG

Huxi l4.JPG

 

趙姓是從前奎璧港社的大姓,趙氏古厝群一旁有趙氏祖廟,看說明,從前全村第一台黑白電視就安置在這裡,可以想像當時有多新鮮!現在遊客人人手上一支手機,數十年間世界變化已經翻了好幾番。

Huxi l6.JPG

 

如果對五營信仰感興趣的話,在南寮也可以找到鎮守東、西、南、北四方邊境及村落中央的五營兵將竹符和石敢當。

Huxi l7.JPG

Huxi l8.JPG

Huxi l9.JPG

 

南寮村的社區再造算是相對成功的案例,除了增添彩繪、雕塑並利用漁業浮球做一些裝置藝術外,最本質的工作還在於清理環境、修復一些老屋和咕咾石墻。南寮雖然不如西嶼的二崁完整,但也不像二崁商店、遊客那麼多,值得放慢腳步逛逛

Huxi m1.JPG

Huxi m2.JPG

Huxi m3.JPG

Huxi m4.JPG

Huxi m5.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