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到瀋陽出差時抽時間去了瀋陽故官和張少帥府。翻閱老照片只覺得時光匆匆,畫質雖不好仍是珍貴回憶。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年號天命。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選定瀋陽作為國都,開始營造皇宮,即為瀋陽故宮的開端。
瀋陽故宮歷時11年建成,但努爾哈赤已於天命十一年過世,無緣享受。四貝勒皇太極繼任大汗後,年號天聰,待1636年皇宮完成,皇太極立即去汗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女真族也改稱為滿族。
順治元年(1644年)明朝覆滅,滿清入關後定都北京,瀋陽(盛京)故宮變成陪都行宮,康熙、乾隆時期續有增建、改建,才形成今日所見恢弘格局,但若和北京故宮相比規模仍是小巫見大巫,佔地面積尚不足十分之一。
瀋陽故宮分東、中、西三路,東路大政殿和分列兩側的十王亭呈現滿族君臣一同辦公的配置模式。其中大政殿呈八角形,正門兩根紅柱上金龍盤繞,殿內留有寶座。皇太極在此去汗稱帝,順治帝在此即位登基,歷史意義非凡。
瀋陽故宮中路的崇政殿為皇宮正殿,清代皇帝回鄉祭祖時都在此理政。建築外琉璃、石雕和彩繪裝飾頗為可觀,內部龍椅、屏風及擺設更是華麗。
崇政殿後方的鳳凰樓高三層,原主要作為宴飲之用,古時是瀋陽城裡的最高建築。
鳳凰樓後清寧宮與關雎、麟趾、衍慶、永福宮為皇后與嬪妃寢宮,由於地下設有火炕可於冬季統一供暖,因此在院落一角可以見到一根大煙囪。
西路最重要建築是用來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文溯閣東南側乾隆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文溯閣記》。
張氏帥府是民國時期奉系軍閥張作霖與其子張學良的府邸,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既保有傳統的垂花門、四合院,也少不了西風東漸的洋樓,符合那個新舊時代交替富豪權貴的作風。張學良2001年才剛在美國去世,我2005年參觀他老家時,難免有歷史如此之近卻是物是人非的唏噓之感。
1925年於張氏帥府外頭新建有帥府辦事處,可見張家當時派頭,可不是人人都進得了大帥府。
瀋陽市區中街商業步行街逛逛,從清朝一路熱鬧至今,留有零星民國時期建築,像二百大樓就曾是瀋陽最有名的商場。
2005年瀋陽最有名的現代建築是由台灣的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古錢幣造型方圓大廈。大家都愛錢,把辦公樓造成錢幣形狀當時挺受當地領導和商界喜愛,只是如此直白粗暴,後來便避不掉數次入圍中國或世界最醜建築行列,成了嘲笑對象。同樣的銅錢符號在出自同建築師設計的台北101大樓也看得到,美醜自在人心,這裡就不予評論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