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杜坐落在丘頂台地上,面積約20平方公里,周長因呈崎嶇不規則形,長達45公里,大部分都築有城牆。現曼杜偌大的城內只剩下一個小村莊,上篇寫的所謂核心區的船宮、賈瑪清真寺、霍桑墓就在村莊裡外,走路能到,其餘地方就得租腳踏車前往了。
茹普瑪蒂涼亭(Rupmati’s Pavillion)位在曼杜南邊高崖上,視野相當好。傳說這是喜愛音樂的巴哈杜爾國王為吸引歌女茹普瑪蒂到曼杜定居所建的離宮。茹普瑪蒂的歌喉與美貌後來引來蒙兀兒王朝阿卡巴大帝的覬覦,巴哈杜爾前往鄰邦討救兵還來不及返回,阿卡巴大帝已經兵臨城下,結果茹普瑪蒂不願屈從,故事以自殺告終,成就一段淒美的宮廷、戰爭、愛情大戲。不過以上情節當然與史實無關。
從茹普瑪蒂涼亭便能望見下方的巴哈杜爾皇宮(Baz Bahadur’s Palace)。巴哈杜爾是曼杜臣服於蒙兀爾王朝之前的末代君主,宮殿建於16世紀初,最大特色是中庭的方形水池。
尼爾坎特宮(Nil Kanth Palace)是座由宮殿改建成的印度廟。皇宮特殊設計的遊憩水道、水池,後成了宗教聖水。
迪拉瓦爾可汗清真寺(Dilawar Khan Mosque)建於1405年,為曼杜現存較早期的建築,和霍桑墓一樣,柱廊帶有印度教神廟建築風格。
廢墟太多,幾乎都沒談到曼杜建築的細節部分,看看這座建於16世紀上半葉的達里亞可汗墓(Darya Khan’s Tomb)一扇窗從室內和室外觀看的不同效果。
曼杜知名度低、國外遊客少,主要還是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從最近的大城印多爾(Indore)機場或火車站轉車過去大概還得三小時。曼杜村莊的基礎設施也不好,電力相當短缺,2006年去時每天7:00~13:00間固定停電(都21世紀了!),也別指望找到較好的住宿和餐廳。離開村莊,乾季裡許多田地種著棉花,田間一些人家看來生存狀況更糟。
有次在大陸開封旅行碰到一位德國女士,她先生過世、小孩已經大學畢業,便毅然決定一個人來亞洲自助旅行一年,從印度、東南亞走到中國。
我當了她半天導遊,道別前一起喝咖啡聊起她的旅程,聽我說也去過印度,問有沒有到奧恰(Orchha),我說有啊,她眼睛立刻發亮,直說好喜歡那地方,但很少碰到有人去過。接著問我曼杜(Mandu)呢?我說也去過,她人都快跳起來了。奧恰和曼杜是她在印度幾個月最鍾愛的兩個地方,總要跟其他自助旅行的人推薦,我則是她第一次碰到去過曼杜的人。一下子多出許多話題。
聊著聊著她有點黯然,說一年時間馬上就要結束,已經習慣自助旅行的生活,真不想離開,甚至有點害怕回去德國。
我雖然最長一次旅行只有兩個多月時間,多少還是能了解一點她的心情。旅行即使時間再長,每一段旅程都只能算是人生道路的一小段detour,狂歡也好、解壓也好、充電也好、逃避也好、自省也好,終究還是得回來面對生活。否則變成嬉皮,現在也不流行了。有些旅人會在印度消失,德里街頭總是不缺尋人啟事,只不知是遇害還是修行去了。
最後再看幾張曼杜照片,更多的宮殿、清真寺、聖人墓、人工湖、水塘,甚至還有客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