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納赫(Eisenach)小鎮本身還算可愛,但遊客通常是衝著山頭上的世界文化遺產瓦特堡(Wartburg)而來。
瓦特堡始建於12世紀,之所以聲名大噪是因為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得罪羅馬教廷後,腓德烈國王為保護他的安全,在1521年5月將路德帶到城堡藏匿。九個月隱居期間,馬丁路德將希臘文新約聖經翻譯成通俗德文(據說實際只花十個星期便完成),對新教後續推廣有重大幫助,同時也被視為德語文學發展的里程碑,奠定德文國民語言的地位。
有關馬丁路德的生平在介紹路德之城威登堡(Lutherstadt Wittenberg)時已簡單帶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瓦特堡雄踞山頭,距離小鎮有一段不算短的山路,懶得爬山,所以選擇搭公車上去,再散步下山。
城堡入口有兩道堅固的木門,城內有巨大的蓄水池,加上易守難攻的地形和360度良好的視野,顯示最初建造有軍事用途考量。
瓦特堡在16世紀後期逐漸荒廢,18世紀後期在文學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1832年)倡議下才開始出現重修契機,現在參觀城堡內部時可以發現大部分房間都是19、20世紀的內裝。
伊莉莎白居室:完成於1902~1906年間的馬賽克壁畫描繪13世紀嫁來圖林根的匈牙利公主伊莉莎白生平事蹟。
禮拜堂:仍保有羅馬式風格的石柱、洗禮盆,牆壁上殘存斑駁的使者壁畫為14世紀作品。
伊莉莎白畫廊:伊莉莎白公主以仁慈留名,致力救助貧苦與老、病平民,這道過廊裝飾她的生平故事壁畫完成於19世紀中期。
侯爵居室:其實堡內許多房間的用途僅是重修時的猜想,伊莉莎白居室和侯爵居室都未必真實。侯爵居室的壁畫內容包括第一任堡主路德維希的傳說故事。
宴會廳:面積約350平方米,現在是瓦特堡音樂節舉辦地點。
宮廷浴池:
馬丁路德藏匿於瓦特堡時的房間。
展廳有許多和馬丁路德相關的文物,不過當然不如威登堡的路德之家博物館豐富。以下兩幅畫是盧卡斯克拉納赫為路德作畫的場景和馬丁路德的臨終肖像。
下山回鎮裡倒不怕迷路,選對方向,一路下坡。沿途有按年代排列的路德生平介紹看板,走走看看又上一回歷史課。上下山的坡道挺陡,所以搭車上山是對的,否則超累。
除了馬丁路德,艾森納赫鎮裡還有一個名人待過。1685年音樂家巴哈在此誕生,成長的小屋現在當然也轉作博物館使用。
艾森納赫的市集廣場有噴泉、教堂、市政廳,連接一條熱鬧街道,清晨走過不知為何感覺老人特別多。
新教教堂裡都相對樸實,可以參觀包括路德維希和巴哈等貴族和名流家族的墓碑與巴洛克棺木。
教堂裡嬰兒巴哈受洗過的洗禮盆。
鎮小因此商業選項不多,不必為吃那家餐廳考慮半天。在艾森納赫住兩晚吃了兩家不同餐廳的晚餐都很不錯。整體而言,艾森納赫平淡卻不乏漂亮角落,加上吃好、住好、天氣好、一日遊去哥達(Gotha)也很好,所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