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北部在西元7世紀時已有零星部落及城邦存在。13世紀末曼格萊王(King Mengrai, 1238~1317年,也有孟萊王、緬萊王等譯名。)統一泰北,建立蘭納王國(Lanna Kingdom),並選址在湄南河支流濱河旁營造新都,由數萬勞工參與建設,1296年完工後取名清邁,就是「新城」的意思。從此清邁成為泰北宗教、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中心直到今日。
蘭納王國的國勢在西元15世紀達到顛峰,16世紀中葉亡於緬甸。泰北地區經兩百多年異族統制,18世紀後半才由南方泰族人(大城王朝)收復失土。
清邁歷經改朝換代風風雨雨,模樣和最初建成早已不同。南方泰人光復清邁後,曾致力重修寺廟並加強防禦工事,但當時重修的城牆現在大部分也只剩殘基。遊客熙來攘往的塔佩門看似完整,卻是因應觀光新修的產物。
除了磚砌的內城牆,清邁還有土築的外城牆。靠近著名觀光夜市附近就有一段頗為完整,不過少有人注意。
清邁城中的三王雕像紀念碑分別代表蘭納的曼格萊王(中間那位)、素可泰的蘭坎亨王和帕堯的南蒙王,傳說三人締結同盟、情同兄弟,還都相貌英俊、一表人才。事實上三人協議互不侵犯全因為當時來自北方中國元朝蒙古人的威脅更大,不得不團結共禦外敵。三王同盟時已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塑像與傳奇不過是現代人的美好想像。
再看幾座古城內的寺廟。
潘道寺(Wat Phan Tao):就在大塔寺旁,主殿由28根高大的柚木柱支撐而成,也是座傳統蘭納建築的典範。大門上方美麗的鳥獸裝飾以木雕搭配馬賽克方式製作而成,寺裡有包括貝葉經在內的許多古文物值得欣賞。
清曼寺(Wat Chiang Man):這是清邁城裡的第一座建成的寺廟,由大象環繞的佛塔小巧精緻,走近一看每隻象的象鼻上都被放上一束甘蔗,真是貼心。清曼寺佛殿中的古老文物也不少,其中有尊10公分高的水晶佛像據說已有1800年歷史,從前曼格萊王出兵打仗時都要帶著它。像太小,很不起眼,且相隔有點距離拍不下來,但到清曼寺一定要找找這尊庇護曼格萊王的貼身佛像。
帕烘寺(Wat Phuak Hong):佛殿和鐘樓已是新修,只有16世紀磚造七層圓錐佛塔迄今屹立不搖,佛龕中有佛像殘存。一般認為這座佛塔的特殊樣貌是受中國風格影響。
清邁的廟太多,除了幾間重要寺廟,無需特別想看什麼,反正逛到那看到那。當廟看太多,突然見到塗鴉還很驚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