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山、禹陵、蘭亭、印山越國王陵,今天就整理這幾處紹興近郊的景點。
吼山:有說是因山形遠望像狗頭,或相傳越王句踐曾在這裡圈養獵犬獻媚吳國,所以才被稱為“狗山”,當地方言諧音“吼山”。
吼山是因古代開山採石不經意留下的峭壁、洞穴、奇岩、水潭等人工石景。紹興近郊還有幾處知名景點也都因採石而形成,像東湖、柯岩造像、羊山石佛寺等。到紹興至少挑一處看看,想像腳下踩過的老橋、石板路,石材或許就來自這些地方呵。
禹陵:禹因治水有功,受民眾愛戴,開創了夏王朝。禹是山西人,治水區域也在中原一帶,為什麼會遠葬在會稽山下?根據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越絕書》所述:「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見耆老,納詩書,審銓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會稽。」。《史記‧夏本紀》裡也寫道:「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夏朝的事未完全是信史,傳說幾分、真實幾分,很難理得清。但至少自秦、漢以降,大家都認定大禹就葬在這裡。
禹陵、禹廟、禹祠規模宏大,因歷朝都受重視,因此留下不少珍貴文物和碑刻。
窆石:高約2米,上方有石孔。“窆”是古代用來牽引棺槨下墓穴的石頭,相傳這塊窆石曾在大禹下葬時使用過,也有說是下葬後的鎮石,或只是一塊遠古碑石。窆石上面可以見到一些後世留下的銘文,最早紀年在東漢,可見其古老。
“石紐”、“禹穴”碑:相傳大禹誕生於石紐村,死在會稽,所以有這兩塊碑並列。
岣嶁碑:難以辨認的怪異銘文共77字,相傳是大禹治水時所書。現今考證可能是西元前五世紀越國太子朱句代父親上南嶽祭山時所刻的頌詞,也有說是後代的道士偽作。原碑石立於湖南衡山岣嶁峰,因而得名。現禹陵所見石碑為明朝摹刻,碑文至今還有十幾個字有疑義。
蘭亭:因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號召親朋好友一行41人在此流觴賦詩,成詩37首後,王羲之帶著酒意即興寫下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序言“蘭亭集序”,讓原本清幽的蘭亭從此揚名於世,吸引歷代騷人墨客拜訪。
蘭亭歷史雖久,建築已是明、清格局,不幸文革期間遭到大肆破壞,現在除了弔古,可看的東西並不多。
王羲之死後,原本“蘭亭集序”流傳在子孫手中,後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唐太宗因為太喜愛王羲之的書法,除了命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名家臨摹蘭亭集序外,臨終前更指定要以真跡陪葬。因此現今所見各種版本都是摹本(昭陵尚未開挖,且研判未遭盜掘,蘭亭集序或仍有存世的可能。)。現蘭亭的一方蘭亭集序碑是出自清康熙皇帝所臨摹。
鵝池碑:相傳為王羲之所書,也有說“鵝”字出自王羲之,“池”字出自王獻之,因此字型一瘦一肥,是塊父子碑。不懂書法,姑且聽聽。
印山越國王陵:1998年才挖掘的古越王陵,墓主為西元前497年過世的句踐父親允常。這座墓塚在楚滅越時期就已經被盜,因此出土文物不多,但使用樹齡至少數百年的巨木所搭建的三角型墓埻和中原制式完全不一樣,學術研究有其重要性。看墓若是無聊,附近茶園景色還真不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