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洞距武義縣城約十公里,小山村有明清建築數十棟,懷抱在原始山林裡。
郭洞始建於宋,元代才形成較大規模的聚落。郭洞人家並不姓郭,而是個何姓村。元至元三年(1337年),武義一位書生何壽之前往郭洞探望外婆,愛上這裡環境,決定遷居。何壽之對堪輿之術有所專研,認為郭洞“山不必深而饒竹木之富,水不必大而盡煙雲之態。”,搬遷後盡心營造全村風水,想教它成為何氏的“萬古不敗之基”。
郭洞在明清兩代人丁興旺,小小山村單秀才就累計出了114位,且村裡多長壽老人。郭洞風水因此引起人們興趣。現在許多介紹都說郭洞村是按道家“內經圖”布局,以符合內丹修練意象,但這種玄奇說法其實是二十世紀末才有人提出。一人之言或許為真、或屬巧合,沒定論前聽聽就好。《何氏宗譜》裡只說何壽之“相陰陽、觀清泉、正方位”,並沒提什麼“內經圖”。
何氏宗祠建于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規模宏大,由戲台、正廳、後祠組成,門前有三對旗杆(古代必須有官職、功名才能立旗杆。)。
郭洞保存較好的明清建築有二十餘棟,民居中以建於明代的“凡豫堂”最為完整、美觀,建築二進、27間房屋,精緻木雕無一處雷同,全都帶有吉祥寓意。諸如“鯉躍龍門”、“百鳥朝鳳”這類圖案,一般人都能一目了然。
村中按北斗七星設置的古井仍存,幾條卵石鋪地的小巷很有味道。可惜村裡夾雜一些近年翻新的房舍,古意打了折扣。
郭洞水口的回龍橋始建於元朝,明隆慶年間重建,現所見為康熙六十年(1712年)重修,單拱石橋上建有石亭。打從水口開始,郭洞便是觸目的綠,一旁的祖山“龍山”更有無數參天大樹。
郭洞許多古木都是從何壽之營造風水的時代就已經存在或刻意種植,“凡村中人,上山伐一棵大樹者,斷其一臂;伐一棵小樹者,斷其一指;折一棵樹者,拔其一指甲。”,嚴厲的護山族訓讓郭洞能在今日贏得“生態村”美名。水土保持概念若是等到土石流發生再來喊就遲了,古人自有其生活智慧。到郭洞的遊客肯定要到龍山森林裡走走,看看珍貴的千年紅豆杉。
回到武義縣城裡倒沒什麼好看。武義的熟溪橋始建於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原本為十墩九孔的露天橋,明萬曆四年(1576年)重修後,才變成廊橋。可惜熟溪橋在2000年6月23日遭洪水沖毀,現今廊橋是2001年5月所修復完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