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n9.JPG  

北京古觀象臺始建於明正統七年  (1442年),原名觀星臺,清改名為觀象臺。明、清兩代曾在這裡持續487年未中斷的天文觀測記錄。

觀象臺上安放的大型觀測儀器中有六台是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在前人基礎上設計改造,康熙十二年製造完成後,明代觀測儀器被移往臺下,臺上全以新儀器取代,分別為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國傳教士季禮安新添一具“地平經緯儀”。乾隆時期又命欽天監設計一架“璣衡撫辰儀”,這是清朝最後製造的大型天文儀器,重五噸多。從此觀象臺上八具儀器齊備,即是我們現在所見的模樣。

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觀象臺遭遇洗劫。大型天文儀器遭德、法兩國瓜分。其中,法國在1902年便因輿論壓力交還仍留在駐華大使館中的觀象臺文物,德國則等到1921年才依據凡爾賽合約將陳列在柏林的天文儀器歸還中國。

觀象臺的展示、說明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很適合學生參觀,喜歡天文的人當然也不能錯過。

Beijing n1.JPG

Beijing n3.JPG

Beijing n4.JPG   

觀象臺上八具大型天文觀測儀器,最重的地平經緯儀達七噸多。

Beijing n6.JPG

Beijing n7.JPG

Beijing n8.JPG   

觀象臺下展示許多中國歷代天文觀測儀器的複製品。

渾儀:明代正統四年(1439年)製造,用來測定天體位置。1933年原件移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留下的是複製品。

 Beijing n5.JPG  

星晷:觀測恆星的計時工具,唐代便開始使用。

Beijing n10.JPG  

正方案: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利用天文等高法定方位,原物已失傳,這是根據史料記載在1983年複製的儀器。

Beijing n11.JPG   

圓明園:雖然號稱萬園之園,但一方面清末的造園技術已經大不如前,再則財大氣粗的皇家氣質也不甚好,這園被八國聯軍燒了就當遺址悼念一下,現代人千萬別想去再花錢復原。至於那些愛國心作祟,願意耗費鉅資搶標幾顆藝術價值並不突出的12生肖獸首的金主,當真愛護文物的話,不妨多支持一下古蹟維護凋零的技藝

Beijing o1.JPG

Beijing o2.JPG

Beijing o3.JPG   

盧溝橋:北京最古老的聯拱大石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全長267米,兩側護欄各140根望柱,柱上石獅共485隻,模樣大不相同。盧溝橋是七七事變紀念地,和圓明園一樣是處充滿國仇家恨情緒的景點。數數獅子會心平氣和些。

Beijing o4.JPG

Beijing o5.JPG

Beijing o6.JPG

Beijing o7.JPG   

恭王府:什剎海的三輪車胡同遊常會把人拉到恭王府,這裡是乾隆寵臣何珅的私宅。由於和珅在小說鹿鼎記和清宮連續劇中太有名,參觀者眾,大家都想看看他有多貪。我印象裡的恭王府及花園感覺修得有點粗俗,不太喜歡,一直沒去第二回。

Beijing p1.JPG

Beijing p2.jpg

Beijing p3.JPG   

南鑼鼓巷:離什剎海不遠,這一帶大約是現在北京最有名的胡同區,小資類型的商店、餐廳越開越多。變化之快,不知三、五年後會是什麼模樣。

Beijing p6.JPG

Beijing p7.JPG   

北京城內市井雜沓的胡同仍有一些,得自己找去。

Beijing p8.JPG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北京絕不能錯過的博物館,由於各省都要上繳一些好東西到中央,館藏文物質與量俱佳無庸置疑。看一卷“乾隆南巡圖”都要看好久,從前隨行宮廷畫家的功能跟現代相機類似,仔細把南巡每幅場景都留下來了。

Beijing q1.JPG

Beijing q2.JPG

Beijing q3.JPG   

后母戊鼎:商朝後期文物,超過三千年歷史,重約833公斤,是目前中國所發現最重的青銅器。

 Beijing q4.JPG  

大盂鼎:周康王時期文物,銘文19行291字,古樸金文字體很美。

Beijing q5.JPG

Beijing q6.JPG  

歌劇院:最後看一張現代建築。從紫禁城午門上隔著霧霾看北京歌劇院,真像末世飛碟降臨。

Beijing p4.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