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是北宋詞人秦觀的後人所建。從明朝中葉建成後,一直到共產黨收歸國有,歷經約400年時光,始終維持在秦氏一族手中,不像大部分古典園林都曾經多次轉手,相當不容易。
寄暢園址在元朝時為惠山寺僧舍,明朝正德年間由秦金購得(如果沒算錯,距離秦觀已經隔了18代。)。秦金曾經當官當到南京兵部尚書、從一品太子太保,嘉靖六年(1527年)遭免職後,回到無錫開始營造園林,取名為“鳳谷行窩”,這便是寄暢園的前身。後人秦瀚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鑿池、築山大加修葺,更名為“鳳谷山莊”。萬曆十九年(1591年)又一位秦家高官子弟秦燿遭罷官返鄉,移情山水,他花數年時間在山莊內構築二十景,並借王羲之詩句“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將山莊更名為“寄暢園”。
清康熙初年秦耀曾孫秦德藻聘請當時造園名家張漣、張鉽叔姪二人再度改造園林,奠定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寄暢園最終模樣。康熙、乾隆時期也成為寄暢園最輝煌的年代,兩位皇帝每次下江南都要來這裡逛逛,不但留下許多詩詞、匾聯,還喜歡到乾脆在北京頤和園裡打造一個山寨貨,原名惠山園,後更名為諧趣園,現在仍看得到。
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曾攻陷無錫,寄暢園慘遭毀損,民國後在軍閥內戰、中日戰爭時,園林也都免不了受到戰火波及。我們現在所見的許多建築已經是近代重建,還好水景、石景、園林布局的古意、詩意皆存。雖然我好多年沒去,仍記得某炎炎夏日在寄暢園茶館廊下喝茶,蟬聲中呆望池水借景惠山,從茶到水到樹到山只見各式各樣的綠,那真是一個安詳愉悅的午後。
寄暢園的案墩假山看似惠山山勢的餘脈,據說歷史更早於園林,原本是一風水墩,經過秦家幾次的改造,最後在張漣、張鉽叔姪重新掇石下,引泉水潺潺點滴在黃石假山中造出36米長的八音澗。這種地方拍照當然是拍不出味道,只有身歷其境才能評斷將平面斧劈皴法畫意轉換成立體山石造景是否真切,谷壑中隱約的水聲變化又是否真如絲竹般宛轉動聽。
欣賞古典園林需要心境和想像,現代人接觸的景物大多很直接、具象,所以進到文謅謅、講意境的園林難免適應不良。其實很多東西我也看不出所以然,像假山“九獅台”,有說是整座假山像一隻大獅子,仔細看又可以看出許多形態各異的小獅子來,非常抽象。另外有方水池旁的瘦高太湖石峰,也說像臨水自照的婷婷美人,可是乾隆來訪時看著不像美人,反而覺得它儼然有丈夫氣,就取名為“介如峰”,還親自繪圖題詩,秦家趕緊刻成石碑,在池邊蓋個御碑亭供起來。想想若失去中國的傳統審美情趣,可能會覺得它像根擣衣棒吧。
除了寄暢園,惠山的廟宇、祠堂、書院各角落也能找到一些古典園林布置,特別在第二泉處。總之對無錫惠山整體印象不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