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i 5.jpg      

巴里島面積只有約台灣的六分之一,是個容易自助旅遊的地方。去巴里島喜歡住烏布,每天的活動就是早餐完去Hiking、騎腳踏車、或包輛車看較遠處的廟;下午喝咖啡、按摩;晚餐必須豐盛點,吃完有時去廟裡聽音樂或看舞蹈表演;最後一、兩天才回海邊曬太陽、逛商店。

bali 13.jpg    

bali 12.jpg    

印尼主要信奉回教,近九成的人口都是回教徒,只有巴里島沒有被回教勢力的同化。巴里島也是印度和尼泊爾之外唯一一個印度教文化盛行的地區。許多人喜歡巴里島的水上活動和SPA,但巴里島的海岸景觀只是一般般,它能從印尼三千多個島嶼中脫穎出來,依靠的還是民俗文化特色。去巴里島前最好要了解一點巴里島的歷史、文化。

西元11世紀初,印度教文化經過爪哇,擴張到巴里島。14世紀時,回教的勢力開始侵入爪哇島。16世紀初,信奉印度教的的滿加帕夷王朝分崩離析,貴族、祭師、賢人、舞者、樂師、藝術家紛紛東遷到巴里島,巴里島成為印度教宗教與藝術的避風港,進入文化發展的的黃金年代。

bali 4.jpg      

bali 6.jpg    

bali 7.jpg    

對巴里島人來說宇宙有三部分:山和天上神祇的居所、人世間的居所、海和地底惡魔的居所。這種三分的觀念被廣泛運用,就像人體可以分為頭部、身體及手、腿及腳三部分;神龕分為上方小屋、柱身、基座三部分;住家部分:家廟及神龕相當於頭部、住宿房屋相當於身體部分、倉庫及廢棄物收集的地方相當於腿部。此外,神廟、村落的設置也注重方位,為達到宇宙和諧,人世間的建設必須位於山和海的軸線中間。神廟的大門一定面對海洋的方向,後院的神龕則正對著崇拜的聖山。

印度教神祇主要是大梵天、毘濕奴神和濕婆神。因此在傳統村落裡至少有三座神廟供奉這三位神祉:靠山峰方向的普塞寺是創造者之廟,供奉毘濕奴神及村落的創始神;村落中的德薩寺是村民公共活動和集會的地點,供奉大梵天以及守護日常生活的精靈。在村落靠海的方向的達蘭寺是死者之廟,供奉濕婆神。除印度教的重要神祇,巴里島人也崇拜自己的祖先和種種自然力量。因此島上許多特殊地點,像是山邊、海邊、湖邊、田間,也都建有重要神廟。

印度教奉行種姓制度,就連神祇都有不同的階級。比如說巴里島神廟建築常見由棕櫚葉纖維製成多層屋頂的神龕,稱為梅魯。這些屋頂只能是奇數層,層數越高表示供奉神祇的階級越高。最高的11層屋頂代表巴里島上的聖山阿貢山。利用梅魯屋頂的層數,就可以分辨出神祇地位的高低。

bali 10.jpg    

bali 2.jpg    

bali 1.jpg    

bali 8.jpg  

朋友在旅行社負責巴里島業務,偶而聽他說一些奇怪的客訴,甚麼吃飯吃到石頭、餐廳有蚊子、路上塞車、房間有壁虎、Villa太偏遠、房間隔音不好之類的問題。奇怪點的像半途自己有事提早返台,要求必須退後幾天的住宿、門票錢;或抗議飛機晚點,不肯上飛機,結果飛機不等人飛走了的烏龍事件。總之現代人消費權益膨脹,好像花點錢就能當老大,也不體諒別人賺的也是辛苦錢。有人建議我這麼愛玩,最適合去旅行社工作,這也太離奇了。讓我帶團應該煩也煩死,估計會天天罵人。我絕對缺乏服務業精神。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