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是我待在吐魯番三天所到幾個地方中最喜歡的一處。保存狀況比高昌故城好很多。
交河故城位在一座高約30公尺的島形臺地上,崖下河水分流、相交,環繞全城,故稱為交河。交河故城的歷史最早是座西元前2世紀由姑師(後稱為車師)人所建造的城市,漢朝西域36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國都;西元450年,北涼攻破交河,車師前國滅亡;高昌國期間,交河歸由高昌管轄;640年唐朝平定高昌,設西州,並在交河設置“安西都護府”,當時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回鶻高昌時期交河再度隸屬高昌管轄;13世紀末,回鶻高昌王室在蒙古人侵擾下東遷至甘肅永昌,高昌和交河從此沒落;14世紀末元察合台時期,交河再度經歷戰火,終於完全毀棄。
古城南北長約1600公尺,形狀像片葉子,前後兩端窄,中間最寬處約300公尺,建築遺跡有36萬平方公尺。南北朝到唐代(5-8世紀)是交河最繁盛的時期,現存的建築遺跡大部分在唐代修建,城市的形制佈局也和唐代長安城相仿(因此考古學家推測唐代曾在交河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城市規畫、重建。)。城內市井街巷、官署、佛寺、民居、作坊、暸望台至今依稀可辨。
站在城中高處眺望整片廢墟真會讓人感動。團客全止步於此,拍拍照就得回頭,因此下方那超過三分之二面積的城市幽靜得很,走在街巷裡不再聽聞人言,當然更沒有蟲鳴鳥叫,只剩下風嗚嗚咽咽的聲音。那種氣氛,讓人覺得都快能寫詩了。
交河故城模型:
除了臺地崖壁的天險,交河城區內也打造成利於防禦守衛的堅固堡壘。城中大道臨街不設門窗,人行其間就像走在深溝之中,牆內的人則可以從屋頂居高臨下監控內外動向。這樣奇特的街道是如何建成的呢?原來城區許多建築都是採用“減地留牆”的方法,從黃土臺地表面向下挖掘出來。挖出來的土可以用來修建地面建築。
從下面這座有著11公尺見方天井的大型地下宅院,就可以明顯看出來是從地表向下挖出來的建築(地上部分已無存)。在天井邊還有一條長約60公尺的地道,可與城中的南北大街相通。據推測,這裡可能是官署衙門,也就是從前安西都護府的所在。
由於交河建城在30米高的懸崖上,因此不需要築城垣,城市僅設東門、西門和南門三座城門。南門為主要通道。東門和西門是方便城內居民汲取河水的出入口(西門似乎已經崩塌不見,沒看到。)。
南門:
東門的衛哨:
南北大街長約350公尺、寬約10公尺,將居住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大道的北端盡頭有座規模宏偉的“大寺”,占地近5000平方公尺,主殿中心柱上的佛龕還能見到殘缺佛像。以大寺為中心構成的城北寺院區,包括有東北小寺、西北小寺和佛塔群(交河故城佛教興盛千年,已經發現的大小佛教遺跡達50多處。)。寺院區以北則為墓區。
紡織、釀酒、製鞋等手工作坊和民居、軍營已經較難分辨,只見一重又一重的殘牆,和牆上的門洞、窗洞、柱孔。現場的解說牌仍不完善,而且除了一本很薄的中英對照小冊,也買不到其他書籍。實在很可惜。
交河故城曾在1994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卻因古蹟管理、維護不善被打了回票。還蠻丟臉的。由於遺址規模太大,管理人員明顯不足,這次去看到幾個年輕人在禁入區域的土牆爬上爬下,踩崩一腳又一腳的黃土也不見人管。據說2013年又要再度申遺,看這模樣,當真準備好了嗎?不過我希望它申遺成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盯梢下,相信文化保存會好一些。有時想想,怎麼好意思一直去譴責從前各國掠奪西域的文物呢?如果到現在連自己都還沒法管理、保護好文物的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