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王家大院才會知道古時候的有錢人可以有錢到甚麼程度。
王家大院位在靈石縣的靜升鎮,建於清康熙到嘉慶年間,曾經共有八堡,總面積約15萬平米。之所以稱為“堡”是因為建築院落被包裹在高大的城牆內。其中保存較完整、最早開放的兩堡分別是:建於乾隆年間的紅門堡,有28座院落、房屋540間,面積19800平方米;建於嘉慶年間的高家崖(視履堡),有26座院落、房屋218間,面積11728平方米;臨崖的兩堡之間以橋相連。
翻閱不同資料,發現上面數字都不一樣,選了數字小的,懶得再追根究柢。反正知道它夠龐大就好,只要上紅門堡的城牆走上一圈,都會被它的規模所震撼。所以王家大院才被打出兩個俗俗的旅遊宣傳口號:「中國的民間故宮」和「王家歸來不看院」。
靜升王氏家族起源於太原,元朝時第一世祖宗“王實”才搬遷至此,之前的族譜已不可考。王實只是個農夫,農餘時兼賣豆腐,他的後代除了務農也經營小生意,殷實傳家到明朝萬曆年間的第十世已經有男丁408人,成為一個大家族,其中有人經營典當、貿易,也有人當上小官吏。
到了第十三世進入清朝,王家人生意越做越大,康熙初年已經成為巨商富賈,透過捐保與科考陸續有子孫步入官場,乾隆年間有人已當上資政大夫這樣的二品官。到嘉慶時期各類官爵統計已達約百人,包括二品3人、三品7人。官商結合、有權有錢,這是王家最輝煌的一段時期。
靜升王家從十八世以後因陸續有人吸食鴉片,家道開始衰敗,到光緒時已有子孫淪落到賤賣房產、行乞街頭。雖然有些王氏支派依舊詩書傳家發展不錯,還有人移居海外,但豪門故事的發展大約都是同一套路,盛極而衰之後就很難回得去了,只在歷史留下一些痕跡供人緬懷。
王家大院裡的院落大多是前堂後室、三進的四合院,後進通常下層建成窯洞式樣,上層作為祭祖堂,兩側有綉樓。堡內還有花園、書院、長工院等公用建設。建築的磚雕、木雕、石雕、楹聯等細節都有可觀之處。看過幾個山西的大院後,王家還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