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上海工作時有一陣子迷上雨花石,放假常跑去南京挑石頭,所以也算是一座熟悉的城市。翻出幾張2008年之前拍的數位照片回憶一下,更早的幻燈片仍是懶得整理。
南京城外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二年(484年),現存寺廟建築群為明清格局,太平天國期間曾遭戰火波及毀損,民國初期又修葺完成。比起寺廟建築更為古老的有隋代舍利石塔和南朝時期開鑿的千佛岩石窟。石窟造像包括唐宋元明後續各朝留下的作品,可惜因石質風化和人為破壞,保存狀況不是太好。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裏頭有“萬人坑”遺骨陳列,參觀會讓人心情沉重的博物館。
甘熙故居這次整修閉館,但其實去過,以前裡頭空蕩蕩。
以前走過老社區可以看到人家曬魚、曬肉,現在應該也少了。小炒店價目單上一盤土豆絲3元(人民幣)、西紅柿炒蛋4元的年代想想還是本世紀的事,卻好像很遙遠了。
2008年元月份去過一次明孝陵感覺特別陰,因為別地方的雪大多化了,就它還留有許多積雪。特別把陵宮中軸的碑殿、享殿、方城照片再放上來,可以和前幾篇介紹今年重遊(2023年)的明孝陵模樣比較一下,會發現碑殿、享殿變化不大,但那時方城上的明樓僅殘存最下方的磚牆和門洞,並沒有現在的樓,顯得更加蒼涼。不妨思考一下花那麼錢打造假古蹟,然後再讓門票變得越來越不親民,真的有必要嗎?
從前明孝陵、總統府遊客比起現在少上太多,當時總統府的子超樓和煦園石舫都還能拍到無人空景,現在根本不可能。旅遊一年興盛過一年也是大陸富裕過程的見證,可惜發展至今假古蹟太多、遊客太擠、門票太貴,總覺得到中國最好的旅遊時間點已經過去,特別是一些古城、古鎮。
南京和平門原名神策門,和中華門一樣也是民國時期才改的名。和平門因曾長期位於軍事管制區內,讓它意外成為南京13座城門裡保存最好的一座,包括清末增建的外瓮城和鏑樓都顯得相對原汁原味。
某年冬季玄武湖黃昏散步,眺望鍾山、九華山、雞鳴寺都和今日差不多,但市區高樓天際線變化可就大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