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e a1.JPG

日本神道源自先民的泛神信仰,自然萬物從日月星辰、山川海洋、動植物和頑石都能存在神靈,加上神話和英雄世界、祖先和各種幽靈,可供膜拜的東西真多,因此號稱為「八百萬神」。雖然神祇與精靈無處不在,地位還是有分高低,國家甚至訂有社格制度將神社分級。在日本數也數不清的大小神社中,伊勢神宮是那位居金字塔最頂端的一所神社,被視為是超越所有神社,無法被賦予社格的特殊存在。

 

伊勢神宮分為內宮、外宮兩,相距約6公里,各擁近百公頃的廣大神域。內宮祭祀天照坐皇大御神(即相當於太陽神的天照大神),外宮祭祀豐受大御神(照料人類的食、衣、住),此外還有別宮、攝社、末社、所管社等統稱為伊勢神宮125社。不知道這麼多神祇住一起不知道會不會吵架。

 

一般都從外宮參拜起。別被100公頃神域給嚇到,遊客參拜路線只侷限很小範圍,不用一小時就能看完,其餘自然森林並不開放。

 

伊勢神宮每20年一次的「式年遷宮」儀式已傳承千餘年歷史,包括內宮、外宮和14座別宮都會每20年全新重建。去之前還以為神宮是在廣大的神域境內搬來搬去,覺得很神奇,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內宮、外宮和14座別宮建築的一旁就是一塊鋪著黑白卵石的空地,每20年社殿位置只是從左改到右,再從右改到左而已。最近一次遷宮儀式為2013年的第62屆。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每20年搞一次遷宮的說法很多,我比較相信:人生繁衍一個世代大約就20年,所以每隔20年重新打造神祇的住所來象徵新生或重生,代表神祇生生不息的永恆生命。

 

說到這,真要佩服日本人尊重傳統的精神。從西元690年開始舉行第一屆遷宮起,雖然混亂的戰國時代和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曾多次停辦,最終總又會恢復。要知道每次遷宮所費不貲,最近一回據說就超過500億日圓,但因為日本人這份堅持,各種傳統工藝包括木工、漆工、織工、鐵工等都能好好保存下來。這又想起近年流行說的“職人精神”,如何把一樣東西做到完美、做到極致,民族性這東西可不是三天兩頭就能成形的。

Ise a2.JPG

Ise a3.JPG

Ise a4.JPG

Ise a5.JPG

Ise a6.JPG

Ise a7.JPG

Ise b1.JPG

Ise b2.JPG

 

外宮這邊的一座別宮“月夜見宮”被街區隔離在外。

Ise b3.JPG

Ise b4.JPG

 

從外宮有公車可搭乘到內宮,參拜人多,班次挺密集。下車後走過橫跨五十鈴川的宇治橋便進入內宮神域。橋看起來挺新,別懷疑,因為這座木橋也會隨著遷宮每20年重建一次。

 

內宮參拜範圍比外宮更大,除了肅穆的神社建築,也有些庭園景觀,二月下旬來已經看到早開的寒櫻,反而梅花還在含苞中。

Ise c1.JPG

Ise c2.JPG

Ise c3.JPG

Ise c4.JPG

Ise c5.JPG

Ise c6.JPG

Ise c7.JPG

Ise c8.JPG

Ise c9.JPG

 

先前寫熱田神宮時提到它收藏有日本神話時期流傳下來的三神器之“草薙劍”,也是熱田大神的御神體。伊勢神宮內宮這裡供奉的則是三神器之“八咫鏡”,天照大神的御神體。還有一件神器“八尺瓊勾玉”留在東京皇居。

Ise d1.JPG

Ise d2.JPG

Ise d3.JPG

Ise d4.JPG

Ise d5.JPG

Ise d6.JPG

 

伊勢神宮每年參觀、參拜人數破千萬。內宮外的厄除町在江戶時代已發展出一條提供參拜者飲食住宿的熱鬧商業街,至今古意尚存,即便全新打造的御蔭橫丁也都以還原江戶風情規劃設計。這裡有不少著名小吃和排隊名店,得走到街尾或臨河後方人才少些。

 

參拜天照大神,吸收古木芬多精,然後再好好吃喝一頓,神界與世俗人間原來如此之近!

Ise e1.JPG

Ise e2.JPG

Ise e3.JPG

Ise e4.JPG

Ise e5.JPG

Ise e6.JPG

Ise e7.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