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據說有百來口水井,單眼、雙眼、三眼、四眼散布街頭、巷弄、人家,不用特別找也總能遇上一些。
建水有明確紀年最古老的井建於元代,已七百多年歷史,但更多為明清時期水井。觸摸井欄深深淺淺的繩痕,因為時光印記,井似乎便有了生命。
眾水井中以直徑達三米多的“大板井”最為有名,除了大,據說水質也最為甜美,挑回家存放能長時間不走味,號稱“滇南第一井”。建水人至今仍在使用這口井水泡茶、做豆腐和米線。
分為雙眼、三眼、四眼的井欄大多只是為汲水方便,眼的下方仍是同一口井,探頭便能看到那雙眼、三眼、四眼的倒影回望著你。
在建水近郊的團山村也見到一口特別的明朝“大井”,比大板井還大,直徑達四公尺,水源豐沛從未枯竭過,曾是村裡數百年的主要飲用水源。去時看到井水幾乎與地平,都懷疑裡頭是不是有泉源。
因為水好,建水的豆腐特別有名,四處可見生著小火爐賣烤豆腐的攤子。燒烤種類越來越多應該是近些年的事。
隨便的小水潭裡擠一堆魚。
在建水近郊還參觀兩座古橋。鄉會橋是一座三拱廊橋,清嘉靖年間改建,橋中央二層為文星閣。
雙龍橋由17座石拱組成,全長148米,遠觀宛然如龍,俗稱十七孔橋。據說清乾隆年間建成時只有三孔,後因河水氾濫、河道拓寬,道光年間才又增建十四孔。橋上原有亭閣三座,現仍存兩座。2005年去時橋下多為菜園,近年為開發旅遊引水恢復濕地,景觀已大不相同。
黃昏色溫越來越暖,整座橋樑金光燦燦,看村民返家、孩童嘻耍,還未商業化的古蹟景色總是特別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