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起源於巴生河與鵝麥河交匯處,1857年一些尋找錫礦的華人在此落腳,才出現Kuala Lumpur這個名字,意思是泥濘的匯流河口。所以吉隆坡是座相當年輕的城市,歷史一點都不悠久。
如今小河依舊是黃泥巴水,合流處在1909年建起一座清真寺(Masjid Jamek),周遭有從前法院、劇院、郵局等殖民時期建築,環境整理得不錯,適合黃昏散步。
小河隔條大馬路便是大片青草地的獨立廣場,周圍同樣有天主教堂、皇家俱樂部等殖民時期建築,有的歷史建築已轉為圖書館、城市展覽館、博物館使用。
回到河邊往南走,河左岸便是唐人街。吉隆坡的唐人街不若檳城、馬六甲或怡保、太平這些地方有味道,著名的茨廠街一帶有許多賣仿冒品的攤販顯得特別雜亂,還不如逛逛一旁以手工藝品為主的中央市場。不過來吉隆坡不可能不到唐人街,主要是這裡有諸如海南雞、老鼠粉、雲吞麵、牛肉粉等傳統味道可以試試。
華人聚集地當然少不了寺廟、會館、書院等建築,這裡的規模和精緻度同樣遠不如檳城和馬六甲,但來了就看看。建於1864年的仙四師爺廟是吉隆坡第一間中國廟,廣肇會館則供奉關公。
陳氏書院建於1897年,看起來像是廣州陳家祠的迷你版,精緻的陶塑人物裝飾都來自廣東石灣(由「光緒丙午,吳奇玉造。」可看出年代與出處,吳奇玉為石灣陶瓷名店。),裡面供奉舜帝。
馬來西亞將近四分之一人口為華裔,印度人也佔大約7%。馬來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華人佛道混合,印度人自然就拜他的印度神,基督教並非主流。在唐人街有一座建於1873年的印度教寺廟,馬來西亞的印度裔大多來自南印度,因此寺廟為南印風格,擁有高大繁複的塔門。大寶森節快到了,廟方已經開始妝點不知是銀製還是錫製的神輿。
從唐人街這裡過河能走到同樣殖民風的老火車站,車站對面是從前鐵道公司的行政樓。吉隆坡的交通設計對行人極不友善,軌道交通故障率也高(這趟旅行就碰到三回),這兩棟建築順路經過看看便罷(比如去黑風洞的電動火車會經過老火車站),並沒必要特地跑過來參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