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gang k5    

佛教在北魏時期經歷 「太武法難」,而後「文成複法」,從滅佛低谷到崇佛高峰快速翻了番。宗教信仰最終仍要為統治者服務,當時高僧曇曜奏請皇帝開鑿佛窟,將帝王與佛陀雕刻成人神合一形像,既鞏固君權神授這套思想,也鞏固佛教的發展地位,政教雙方互蒙其利。因此雲岡石窟最初較像是皇室家廟。

魏書中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現在一般都認為雲岡石窟群中央的第16到20窟就是曇曜主持開鑿的早期五窟。據考證,魏尺70尺折合今日尺規為16.45米,魏尺60尺則是14.1米,和這幾窟裡的大佛高度頗相符。

關於曇曜五窟雕造的是那幾位皇帝?各自又對照那個窟、那個佛?學術界倒是看法不一。沒有新的考古或史料發現,估計還是各家說各話。以下各窟帝王介紹,隨便參考,別太認真。

第16窟,大佛高13.5米,赤足立在蓮花座上,穿著胸前有帶結的鮮卑服飾。這是12歲登基,26歲就過世的高宗文成帝立像。另有說法因佛像穿著民族服飾,所以應該是建國立業、開創新局的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

Yungang k1a    

Yungang k1    

第17窟,交腳戴冠的佛像高15.6米,是曇曜五窟中毀損最為嚴重的一尊,因為石窟底部向下開鑿,比起其他石窟來得低,因此象徵還未登基就過世的恭宗拓跋晃。另有說法是半蹲的交腳坐型表示江山初建、無暇安坐,所以應該是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Yungang k2    

第18窟,立像高15.5米,穿著千佛袈裟。因為佛像的左手撫胸,像是捫心自問,又像在自省,所以推論是當初滅佛的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曇曜幫它披上千佛袈裟象徵當初因滅佛遇難的沙門已修成正果。正因為這件袈裟,大家對這個石窟所對照的皇帝最有共識。附帶一提,窟內兩側的菩薩、弟子像雕刻出色,配合上岩石侵蝕痕跡,呈現出非常特殊的藝術效果。

Yungang k3 

Yungang k3a 

Yungang k3c    

第19窟,17米大坐佛,有說是太宗皇帝拓跋嗣。或說是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因為佛像左手托著一條像哈達的絹帛,顯示曇曜對提拔他的文成帝的敬意。

Yungang k4    

20窟,石窟前壁已坍塌,所以大佛看的最清楚,高約13.7米,造型最符合佛的三十二相,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也有說法是代表文成帝以後所有皇帝的共像,所以大佛才呈現最完美佛陀形像,期盼、祝福美好的未來。

Yungang k5a 

Yungang k5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