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yan a1.JPG

芝山岩是一座獨立的小岩山,標高只有51.5公尺,卻擁有史前文化遺址及清代到日據時期的歷史遺跡,四通八達的步道適宜散步,也可以觀察自然生態。

筆直階梯“百二崁”是日據時代山上神社的參道。芝山岩一帶在清朝為漳州人地盤,因此山上建有主祀開漳聖王的惠濟宮,在百二崁階梯下方隔馬路的名山公園裡的天然岩塊“石馬”傳說便是開漳聖王的坐騎,每晚會下山吃草,後遭泉州人埋伏擊殺後化為巨石,石頭上留有幾個窟窿就是傷口。

Zhishanyan a2.JPG

Zhishanyan a3.JPG

 

名山公園裡建有一面「芝山合約碑記」碑文石牆,原碑立於道光29年(1849年),現在保存在惠濟宮懷古園。碑文內容主要是約定禁止砍伐山上樹木、破壞寺廟、墓塚及其相關歷史緣由。

Zhishanyan a4.JPG

 

和芝山岩合約碑記石牆隔馬路相對的「芝山岩探坑展示館」裏頭保存一處考古探坑。看這裡地理環境背靠岩山,前有外雙溪流過,確實是傳統聚落建立的好地方,考古探坑顯示從新石器時代到日據時期橫跨6000年的7個文化層,除了兩具遺骸為複製模型(實物保存在中央研究院),各文化層鑲嵌的石材、陶、瓦碎片、獸骨等都是原狀保留。

Zhishanyan a5.JPG

Zhishanyan a6.JPG

 

芝山岩探坑展示館旁有山腳處的一潭幽靜水池,潮濕地面上看到兩種蛺蝶前來吸水補充礦物質。

Zhishanyan a7.JPG

Zhishanyan a8.JPG

Zhishanyan a9.JPG

 

日本人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占領台灣後,當年便利用惠濟宮文昌閣義塾成立“芝山岩學堂”,招募台灣子弟學習日文,隔年因抗日活動有六位學堂日本籍老師外出遭到殺害,即所謂的“六氏先生事件”。六位老師事後被安葬在芝山岩300歲的老樟樹旁,1897年設立由伊藤博文親題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紀念,1929年更動工興建芝山岩神社合祀所有在台死亡的教育人員。走上百二崁現在還能見到老樟樹和「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神社已無存,本殿舊址改建為雨農閱覽室。

Zhishanyan b1.JPG

Zhishanyan b2.JPG

 

離老樟樹不遠有座墓祠“大墓公”是座跨越不同時期的合葬墓,主要埋有清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民變和咸豐9年(1859年)大規模漳泉械鬥後留下的無名遺骸。大墓公墓碑上只寫著“同歸所”,兩旁對聯“同歸原有數,一所豈無緣。”看了頗讓人唏噓。人命脆弱、人生短暫,生前爭執打殺,死後卻同歸一所,鄉野傳說中此墓夜間常傳來打架哀號聲,請示開漳聖王才知道合葬的漳州、泉州人死後依舊不合,只好每年加強普渡安撫亡魂。

Zhishanyan b3.JPG

Zhishanyan b4.JPG

 

大墓公旁可以看到幾座清代和日據時代的古墓,以及一座新造的“六氏先生之墓”, 查了一下重建於1995年,猜想原本老樟樹旁的墳墓在戰後已被破壞。

Zhishanyan b5.JPG

 

開漳聖王是漳州人的守護神,惠濟宮始建於乾隆17年(1752年),歷經多次重修,現存為戰後重建的新建築了,並不古老。從廟前寬闊的平台可以眺望到一點台北市景。

Zhishanyan c1.JPG

Zhishanyan c2.JPG

Zhishanyan c3.JPG

 

惠濟宮舊時殘柱收集在廟側小庭園“懷古園”內,石柱對聯留有嘉慶、道光、大正等不同年代紀年。兩方道光年間的古碑「芝山合約碑記」和「惠濟宮碑誌」也保存在此處。

Zhishanyan c4.JPG

Zhishanyan c5.JPG

Zhishanyan c6.JPG

Zhishanyan c7.JPG

 

清代台灣因彰泉械鬥時有發生,道光5年(1825年)八芝蘭地區(約為今士林區)的漳州人在芝山岩修築四個隘門和部分短城牆保護宗廟惠濟宮,並用作緊急狀況時的退守之地。東西南北四座隘門中,西隘門在日據明治33年(1900年)曾重修過,仍留有雉碟與銃孔,門上方寫著“芝山岩”,保存最為完整。北隘門經公園路燈管理處整修後門口尚在,但牆身已失去古意。南隘門在神社修築百二坎參道時已拆除。東隘門同樣無存,原本位在巨石“石象”的下方處,但山徑已荒廢不通。

Zhishanyan d1.JPG

Zhishanyan d2.JPG

 

石象從側邊看真有點形似,象背上留著一些小坑洞,考古學者認為是史前住民杆欄式建築遺留的柱洞。

Zhishanyan d5.JPG

Zhishanyan d6.JPG

 

西隘門為前往惠濟宮的主路徑,登山處右側山石留有前清舉人潘永清於同治年間題寫的“洞天福地”大字摩崖石刻。隘門旁則有一處石堆稱為“蛇蛙石”,最上端石頭像是張口蛇首,蛇首下面石頭像一隻青蛙。傳說中石蛇是奉開漳聖王命令鎮守西隘門。

Zhishanyan d3.JPG

Zhishanyan d4.JPG

 

如果從北隘門下山,山下有座石頭公廟“聖佑宮”,廟為2002年新建,本身沒什麼好看,但這裡先民膜拜石頭公歷史悠久,據說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石頭公本體就在廟後方,因形狀像獅子,有石獅之稱,現在因為觀看區域侷促,已經看不出模樣。巨石下方另有兩塊較小的石頭上頭寫著石紙、石筆,據說還有石硯、石墨、石印散置在周遭,形成「五寶弄石獅」,不過風水之說我看不出所以然來,也沒認真去找。

Zhishanyan d7.JPG

Zhishanyan d8.JPG

 

聖佑宮這邊的山坡從前是墳區,留有清代至日據時代不同時期的平民墓,墓碑都相當簡單,最古老的為嘉慶紀年,因已經看不出墓塚,沒留意就是林間一些散置的石塊,不會讓人覺得陰森。

Zhishanyan d9.JPG

 

芝山岩的步道系統整理得相當好,生態環境也不錯,可以看看昆蟲拍拍鳥。沿途碰到小蟾蜍、黑冠麻鷺、樹鵲和台灣藍鵲。

Zhishanyan e1.JPG

Zhishanyan e2.JPG

Zhishanyan e3.JPG

Zhishanyan e4.JPG

Zhishanyan f1.JPG

Zhishanyan f2.JPG

Zhishanyan f3.JPG

 

台灣藍鵲一次看到四隻一起,不大怕人,發現原來是因為有運動的人會帶飼料餵養牠們,已經習慣與人相處。提供野生動物食物其實不太好,但對都市生態來說又是一種發展必然。

Zhishanyan f5.JPG

Zhishanyan f4.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