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jin Matsuri a1.JPG

大阪天滿宮的天神祭和東京神田祭、京都祇園祭共列為日本三大祭典,每年從6月下旬開始準備,高潮集中在72425日兩天。

724日天神祭宵宮剛好和京都祇園祭後祭的山鉾巡行、花傘巡行、還幸祭神輿渡御撞期,所以早上只能略過天神祭清早的宵宮祭和鉾流神事,直奔京都觀賞花傘巡行和山鉾巡行,待悠哉吃完中飯返回大阪,還能回旅館休息一下,15:30過後才抵達天滿宮等待16:00的「催太鼓」巡行。

來到天滿宮發現裡頭已經熱鬧滾滾敲起太鼓來,不過遊客不能入內,只能站寺外遙望。只見頭戴紅巾高帽的「願人」鼓手六人一組,用力敲擊、大聲吆喝,還得配合像翹翹板般上下劇烈起伏的太鼓台車節奏保持平衡,相當消耗體力,據說鼓手共有六組輪替,但拖曳太鼓的人群不斷移動,我也沒法去點數是不是共有36頂紅帽子。「願人」鮮麗的服飾顏色各有寓意,紅色為太陽、藍色是天空與水、白色從雲、黃色便屬土地,了解後再聞鼓聲便如同傳自宇宙洪荒的跫音,感受又不一樣

Tenjin Matsuri a2.JPG

Tenjin Matsuri a3.JPG

Tenjin Matsuri a4.JPG

Tenjin Matsuri a5.JPG

Tenjin Matsuri a6.JPG

Tenjin Matsuri a7.JPG

Tenjin Matsuri a8.JPG

 

4點過後太鼓台車移出神社開始氏地巡行,我沒去跟,因為接著還有「どんどこ船宮入」儀式。看到一艘船被拉入神社本殿前,後又旋轉掉頭出神社,遊客同樣只能站門外窺探,遊客中心拿的資料上並沒有此儀式的相關介紹。

Tenjin Matsuri b1.JPG

Tenjin Matsuri b2.JPG

Tenjin Matsuri b3.JPG

Tenjin Matsuri b4.JPG

Tenjin Matsuri b5.JPG

 

據說天神祭起源是千年前大阪天滿宮剛建成的兩、三年後,某日在神社附近河上發現漂流一把「神鉾」,靠岸之處自是神明指定降臨的御旅所,人們便開始準備種種迎神送神儀式,一年又一年逐漸豐富完備傳承至今。24日一早的「鉾流神事」便是搭小船出發放流神鉾的儀式,我沒看。「どんどこ船宮入」大概與鉾流神鉾奉還神社有關吧!

「どんどこ船宮入」儀式後才開放遊客進入神社參觀,可以欣賞鳳輦、人形等陳設。許多在隔天25日本宮祭「陸渡御」會參與巡行。

Tenjin Matsuri c1.JPG

Tenjin Matsuri c2.JPG

Tenjin Matsuri c3.JPG

Tenjin Matsuri c4.JPG

Tenjin Matsuri c5.JPG

 

大阪天滿宮供奉的是日本學問之神菅原道真(西元845~903),平安時代真實存在的詩人和政治家,因官場遭構陷貶謫福岡太宰府,抑鬱寡歡離世,死後恰巧日本接連發生天災人禍,大家認為是菅原怨靈作祟,於是才有太宰府天滿宮的出現以慰亡靈,現全日本已有上萬天滿宮分社。菅原道真的坐騎為牛,所以天神祭時神社裡真準備了一隻神牛。

Tenjin Matsuri c6.JPG

Tenjin Matsuri c7.JPG

 

參觀完神社,出門到商業街上遇見囃子、傘舞、獅子舞大隊人馬,歡樂又熱鬧,街邊、河岸草地、船隻上則看到參與祭典的人們已一群群坐下開始用餐,遊客集中在小吃攤,我的晚餐也是這麼解決。

Tenjin Matsuri d1.JPG

Tenjin Matsuri d2.JPG

Tenjin Matsuri d3.JPG

Tenjin Matsuri d4.JPG

Tenjin Matsuri d5.JPG

 

巡行的太鼓後最後停放神社前道路上,可以靠近觀看、合影。催太鼓據說是16世紀領受自豐城秀吉後才定型陣勢。

Tenjin Matsuri d6.JPG

Tenjin Matsuri d7.JPG

Tenjin Matsuri d8.JPG

 

大阪不愧為日本大城,天神祭時河岸綿延的小吃攤無比壯觀,可惜店家多、種類少,重複性相當高。走走吃吃來到OAP港等待18:40的「水上薪能」,就是在船上表演的能劇,演出前也有船隻和囃子、獅子舞團來湊熱鬧。觀眾並不多,便演約一小時,看完入夜有興趣還可繼續逛小吃攤。日本的夜市文化真沒台灣或東南亞地區豐富,優點是看起來乾淨、吃起來安心。

Tenjin Matsuri e1.JPG

Tenjin Matsuri e2.JPG

Tenjin Matsuri e3.JPG

Tenjin Matsuri e4.JPG

Tenjin Matsuri e5.JPG

Tenjin Matsuri e6.JPG

Tenjin Matsuri e7.JPG

Tenjin Matsuri e8.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