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ur a1.JPG  

貝魯爾(Belur)曾是南印度興盛於11世紀至14世紀中葉的曷薩拉王朝(Hoysala Empire)首都,如今規模卻像個小村莊,只留下一間大廟供人緬懷昔日輝煌。

 

貝魯爾的印度教神廟始建於1117年,是毗濕奴瓦德納國王(Vishnuvardhana)為慶祝前一年對朱羅王朝戰爭獲得大勝而建(Chola Dynasty相關資訊可以看先前寫過的泰米爾納德邦的坦賈武爾圖文),先後歷經三代百年時光才完成。高牆環繞的神廟建築群除了多座神殿,也有塔門、迴廊、涼亭、聖池、水井等附屬建物和不少碑文,主神為毗濕奴神。

 

貝魯爾神廟自建成後曾多次遭受改朝換代的戰火波及,但香火始終不曾中斷,現存建築部分已為後世改建或增建,比如高大的塔門便在14世紀末才出現。

Belur a2.JPG

 

Belur a3.JPG

 

Belur a4.JPG

 

Belur a5.JPG

 

Belur a6.JPG

 

Belur a7.JPG

 

Belur a8.JPG

 

Belur a9.JPG

 

Belur a10.JPG  

 

神廟建築群中最大一座神殿為“Channekeshava Temple”,平面呈多角星狀,內外空間布滿雕塑和浮雕,工藝精湛教人驚嘆。

Belur b1.JPG

 

Belur b2.JPG

 

Belur b4.JPG

 

Belur b5.JPG  

 

印度歷史小國眾多,不同文化彼此撞擊相互影響,有傳承、有融合、也有創新,像位於印度北方中央邦的昌德拉王朝曾於西元1011世紀間在卡傑拉荷(Khajuraho)留下大量神廟建築,當地神廟入口旁所見展現勇氣的人獅搏鬥雕刻在貝魯爾也能見到。精神姿態雖相似,表現技法卻大不相同。

Belur b3.JPG  

 

簷下斜撐的人物雕刻飾板(Madanakai)是曷薩拉神廟建築的一大特色,在Channekeshava Temple原共有42(建築外38片,建築內4),以下分別為照鏡、手持貝葉書籍、逗鸚鵡的姿態。

Belur b6.JPG

 

Belur b7.JPG

 

Belur b8.JPG  

 

印度神廟外常有類似這樣承接殿內儀式流出液體的池子。

Belur b9.JPG  

 

室內空間光線黝暗,搭配黑色石材更顯得神秘,神像和石柱、天花的雕刻極為繁複。少數柱子還能看到尚未完成的雕刻。

Belur c1.JPG

 

Belur c2.JPG

 

Belur c4.JPG

 

Belur c5.JPG

 

Belur c3.JPG  

 

黑色神像“Channekeshava”是毗濕奴神的一個化身。祭師額頭上有代表毗濕奴神追隨者的U型標誌(若是濕婆神追隨者通常是三條橫線)

Belur c6.JPG  

 

神廟建築群的雕刻實在太美,數量又多,很難在此完整呈現,其他部分只能挑一些看看。除了體態豐滿妖嬈的女神和侍女相當吸睛外,還有讓人目不暇給的印度教眾神現身,比如猴神哈奴曼、神蛇納迦、毗濕奴神化身的半人半獅和半人半豬憤怒像、濕婆神的舞姿。此外也有一些世俗景像如宮廷生活、戰爭、樂舞等。

Belur d1.JPG

 

Belur d2.JPG

 

Belur d3.JPG

 

Belur d4.JPG

 

Belur d5.JPG

 

Belur d6.JPG

 

Belur d7.JPG  

 

這裡的足印與佛陀無關,屬於毗濕奴神。

Belur d8.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